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详细解读夏粮增产

15.07.2014  12:06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59.6万吨(2731.9亿斤),比2013年增产474.8万吨(94.9亿斤),增长3.6%。其中谷物产量12580.9万吨(2516.2亿斤),增产438.8万吨(87.8亿斤),增长3.6%;谷物中冬小麦产量11989.9万吨(2397.9亿斤),比2013年增产404.5万吨(80.8亿斤),增长3.5%。

一、政策强力支持,夏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严格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采取各种措施,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一是国家在2013年秋天就及早制定并公布了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将每50公斤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6元,对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央财政及时下拨2014年粮食直补款项,各地开春前已发放到农户手中,解决了夏粮灌溉、施肥及田间管理的资金需求;三是各级政府狠抓小麦生产关键技术和田间管理的落实。

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到位使夏粮播种面积保持了基本稳定。2014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为27603.6千公顷(41405.4万亩),比2013年增加15.5千公顷(23.2万亩),增长0.1%;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22536千公顷(33802.6万亩),比上年减少16.5千公顷(26.2万亩),下降0.1%。山东、河南由于减棉增麦,播种面积分别增加67.1千公顷(100.7万亩)和40千公顷(60万亩);河北、甘肃和宁夏夏粮播种面积分别减少42.1千公顷(63.1万亩)、25.7千公顷(38.6万亩)和19.5千公顷(29.3万亩)。

二、总体气候适宜,冬小麦单产增加、品质提高

去年秋冬播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冬麦区土壤墒情较好,小麦适时播种,基本达到一次播种苗全苗齐,苗情基础好于上年。虽然越冬期降水偏少,但由于各地封冻水灌溉及时,基本没有影响小麦形成壮苗。返青和灌浆期前后,麦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明显降水,气温回升迅速,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小麦灌浆充分,促进了千粒重增加。特别是在小麦成熟关键期没有遭遇长时间阴雨及高温干热天气,也未出现成规模的病虫害,对小麦单产提高较为有利。冬小麦收获期,大部地区天气晴好,有利于及时收割,小麦收割损失明显低于常年。总体看,气候条件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对小麦生产十分有利,促进了小麦单产的提高。

2014年全国夏粮单产达到4948.5公斤/公顷(329.9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69.3公斤/公顷(11.3公斤/亩),提高3.5%;其中冬小麦单产达到5320.3公斤/公顷(354.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83.3公斤/公顷(12.2公斤/亩),提高3.6%。因单产提高夏粮增产467.4万吨(93.5亿斤),对增产的贡献率达98.4%。

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今年小麦抽穗时间早,灌浆时间相对延长,灌浆充分,小麦籽粒饱满,千粒重普遍增加,小麦品质提高。河南、安徽、河北、山东和江苏小麦千粒重分别达到42.7克、41.7克、40.1克、40克和39.1克,比2013年分别增加1.8克、2.1克、2克、2.3克和0.5克。

三、科技支撑发挥重要作用,主产省优势进一步发挥

为促进夏粮丰收,各级政府特别是主产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力度,农业技术部门积极推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和统一病虫害防治冬小麦增产模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中央及地方政府及时拨付资金用于冬小麦后期的“一喷三防”(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由于技术措施到位,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是近些年最少的一年,这对夏粮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小麦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在全国26个夏粮生产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实现增产。在播种面积超过2000千公顷(3000万亩)的5个省中,河南增产103.6万吨(20.7亿斤),安徽增产61.5万吨(12.3亿斤),江苏增产58.7万吨(11.7亿斤),山东增产44.9万吨(9亿斤),河北增产41.6万吨(8.3亿斤)。5省合计增产310.5万吨(62.1亿斤),约占总增产量的65.4%。

四、上年受灾地区恢复性增产

山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6省2013年因灾减产较多,今年6省恢复性增产,6省夏粮共增产145万吨(29亿斤),占全国总增产量的30.6%,拉动全国夏粮产量增长约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