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豫剧人来河南“取经” 度过难忘三十天
“舍不得离开河南,舍不得离开各位恩师。”7月25日,来河南豫剧院培训一个月的台湾豫剧团团员林丽秋和张育茂,在豫剧院二团举行的结业典礼上动情地说。
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党委书记汪荃珍等参加典礼仪式。此次培训活动缘于2008年实施的“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8年来,豫、台两地的豫剧人才携起手来,共同进步。
学习豫剧作曲配器的林丽秋和学习唱腔张育茂在典礼上做了汇报演出,精彩表演引起大家阵阵掌声。康洁、方可杰为立秋和小茂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拟建专家、师资库 以便两地文化交流
康洁在典礼上对两位的表演大加赞赏,称赞近年来台湾豫剧团多次来河南学习豫剧艺术,河南豫剧人也去台湾学习管理和营销方法。“两岸戏剧艺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戏曲人才交流培训活动还会进行下去,让豫剧艺术花开两岸。”康洁说。
为更好地实施此项计划,康洁表示,文化厅拟建一个专家、师资库,以便海峡两岸艺术家、老师和学员们更好地对接及交流。“为台湾豫剧团培养师资,共同编排新剧目,是我们的任务;助力台湾豫剧团的成长和更好地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和对豫剧艺术共同的追求,是我们加强合作的最终目标,因为我们同根同血脉。”
希望台湾将来组建自己的创作队伍
林丽秋的老师方可杰对台湾学员的不知疲倦、刻苦学习精神印象深刻,对跟他们接触时“情同家人”的亲切感尤为感慨。他希望他们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可以在台湾组建自己的创作队伍,独撑一片天。“共同传承同根同源、同腔同调的豫剧艺术,说自家话,唱自家戏。”
林丽秋已经是第四次来河南学习了,但写唱腔还是第一次。“创作起来很难,每句唱腔都要反复演练河南话,说顺了才可以配器作曲。台湾豫剧团还没有过独立的作曲配器创作,都是请河南老师去创作。河南老师们可以写出原汁原味的豫剧,但多少还会和本土的音乐审美有距离。通过来河南学习,希望我们将来可以组建自己的创作队伍,毕竟我们更了解本土音乐元素。回去后如果能带起一支独立创作豫剧唱腔的队伍,不仅是我人生的成功,对台湾豫剧团的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立秋信心满满地说。
两位台湾豫剧人度过了难忘的30天
担任教学工作的陈安富、方可杰、耿玉卿、张廷营等老师与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乐队一起加班加点,在闷热的排练厅内,陪着两位台湾豫剧人度过了难忘的30天。
“去年我随团去台湾豫剧团排《莎翁》时,听到张育茂的念白,觉得他的‘腔’(嗓子)很好,个人素质也较高,是个唱戏的好苗子。就跟他领导做工作请来郑州学习。”主教张育茂的陈安福老师说,“这孩子第一次来河南,学习河南话比较吃力,更别说分辨慢板、流水之类的唱腔了,‘冒调’( 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很厉害。他也很苦恼,一度想打退堂鼓回家当厨师。大家不断地激励他,在‘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月学里,他竟学会了三段难度极高的包拯唱段,河南土生土长的孩子学来也不容易。出色的成绩,会坚定他在豫剧艺术之路走下去的信心。”
23岁的张育茂从小学京剧,到台湾豫剧团也有3年时间,但因学的是“武戏”而从未“开过腔”,他感恩河南的老师们使自己跨出了“文戏”的第一步,豫剧二八、慢板等板式他也慢慢有所掌握,“感谢老师们,使我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从什么都不懂到今天的汇报演出。感谢文化厅、河南豫剧院的悉心照顾,学习之余我们还参观了河南很多名胜古迹,感受到厚重的中原文化。回到台湾,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豫剧唱腔,转型虽很辛苦,但我不会放弃,希望有机会再来河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