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记忆】让文化遗产真正地活起来

15.06.2014  23:27
 

今年6月14日,我们迎来了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针对今年的主题,我们从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河南省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广场上举办了“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河南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展”、义务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以及文物知识现场有奖竞猜并颁发宣传礼品的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观众们的强烈反响。除了对文化历史感兴趣的爱观众,还有许多带孩子的家长和老年人们。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有幸采访到几位观众,他们对活动都表示充分肯定,另外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带着小宝宝的年轻妈妈

记者:您好,我看您在跟孩子认真的讲解,请问您知道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具体时间吗?

妈妈:这个不太清楚,应该是跟父亲节类似的节日吧,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记者:是的,答题正确。您对文化遗产这方面平时了解吗?

妈妈:文化遗产方面对非物质的了解一点,比如说川剧变脸、古琴诸如此类的都算吧。

记者:看来您对这方面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您觉得我们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方面?

妈妈:我觉得这个活动还是很不错的,今天是带宝宝出来正好走到这里,觉得这个挺有意义就带孩子来看看,想让他对这些东西也有个了解。但是我觉得你们的活动应该宣传的范围再大一点,我们今天是碰巧看到了就进来了。其实我们家长非常想带孩子来看看这方面的东西,但是我们自己小时候就没有接触过这方面,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让孩子系统的了解这些东西,像这种活动应该多在学校、幼儿园里面宣传,这样家长们就都带着孩子过来参加了。

大学老师

记者:您好,请问您对文化遗产日了解吗?

老师:不太了解。

记者:那您是怎么知道我们这个活动的呢?

老师:我家就在附近的,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信息,所以就来看看。

记者:您觉得我们这次活动举办的怎么样?

老师:我觉得非常好,参与的人挺多的,那个有奖问答的活动,刚才很多人都在排队。我老家不是河南的,但是我去过河南的好多名胜古迹,开封卞绣、洛阳唐三彩我都买过。我觉得这些都挺有意义的,但是很多本地人好像不是很重视这些东西。像河南为什么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普通的民众都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应该让大家都看到河南的历史文明,这样才能提升我们河南的整体形象。

大学生

记者:你好,看你们都是一个寝室的吗?大家都来参加咱们这个活动。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活动的呢?

大学生们:我们是附近学校的,之前是参加了河南博物院的“每周一品”答题活动,今天过来参加抽奖的。

记者:哦,是这样,咱们对这个文化遗产日了解多吗?

大学生们:知道一点,知道是分成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别的就不太清楚了。

记者:我看你们参加了“每周一品”的答题活动,看来你们对博物馆、文物这方面还是很关注的,你们学校平时有这种活动吗?

大学生:有组织参观博物馆的活动,平时博物院有活动学校也会通知,因为是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觉得很有意义就会参与进来。

记者:如果我们推出有关河南文化遗产的微博、微信,你们会关注吗?

大学生:会的,肯定会的!如果有微信的话我们又多了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渠道。

外地游客

记者:您好,听您说话不是本地人吧?

游客:我是安徽人。

记者:平时对文化遗产了解吗?

游客:我喜欢看古墓、古建筑类的,喜欢有形的文化遗产。

记者:那您喜欢文物类的吗?

游客:文物也喜欢,知道一点,平时爱跑,看到活动就会去看看。

记者:您是怎么知道这个活动的?

游客:我是通过微信,有粉丝举办活动所以就来了。我平时来这里的机会也不多,以前去过南京博物院。

记者:如果河南文物网开通微博、微信您会加关注吗?

游客:肯定会的,我会关注你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你们的活动。

记者:有奖答题的活动您参与了吗?感觉办得怎么样,有什么建议?

游客:我觉得办的蛮好的,我看到还发有礼品。我觉得这个活动就是重在参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答对答不对都应该发奖品。有这些活动大家也会很开心,以后也会踊跃参加。

对朱秀云老人的采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在博物院的历史教室里有幸采访到了三门峡老一辈剪纸艺术家朱秀云先生。

记者:您好,请问您创作的灵感都是从哪来的?

朱秀云先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我这次制作的24节气就是回忆小时候跟家人做农活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不用做农活了,对节气也不太了解了,所以我就想把这些剪下来让大家了解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剪纸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丢失的东西,在传承的时候都用什么方式把它保存下来?

朱:我们一般是口传,然后也会把这些东西写成书让大家看。剪纸也有许多小曲,这些也是剪纸艺术的一部分。很多曲子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着朱老师还现场唱起来了几首小曲,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记者:您是从多大就开始学剪纸了呢?

朱:我是从11岁开始的,我们家人都会剪纸,我的爷爷、爸爸都会,我小时候也爱动脑筋,就这样剪到了现在。

记者:您收徒弟有什么要求?

朱:我没有刻意去规定必须有学历。只要有人热爱剪纸,并且心灵手巧、肯动脑就行。因为剪纸属于熟能生巧,关键是前期多练习。我本人也是非常热爱这门艺术,所以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继承这门艺术。

采访结束后,朱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两样已经失传的手艺。在整个采访中,朱老师一再的提到自己是喜欢剪纸艺术,也希望后人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这次文化遗产日我们看到大家广泛参与,有的父母认真的观看宣传栏并手指着给孩子做讲解;老人们认真的拿着相机对文物宣传栏拍照;好多市民则排着队在答题处答题。有些学生在广场上排成排将答题纪念品——饕餮纹环保袋放在胸前留影纪念。记者认为,这次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就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从大学生手中拿的饕餮纹环保袋,朱秀云老先生的剪纸、父母们给下一代做文化遗产的讲解,这些片段都活灵活现的体现了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