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留学生发起早餐计划 给60名学生每人每天一块面包

29.05.2014  08:24

  95后留学女孩发起营养早餐计划

   中原网讯(记者 王战龙 平顶山报道) 邱伊涓,19岁,平顶山市区人,现在美国留学读大一,2013年6月1日,她发起了捐助伏牛山深处平顶山鲁山县红石崖小学的营养早餐——一个早餐面包计划,帮助山区小学近60名学生提供早餐。

  隐于大山的红石崖小学只是众多山区小学的一个,居于山区的孩子们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邱伊涓为何会选择这个学校……

  学生如流水一样流向了山外

  每天早上8点,临近山巅的红石崖小学就会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开启了大山新的一天和希望。

  两层楼房的红石崖小学据守在鲁山县西北的伏牛山深处,后依五朵山,前仰鸡冠山,西坐九峰山,东临老婆寨,青山秀丽,风光独好。不过,大山深处的俊美风光只是这里贫瘠的美丽注脚。

  严格意义上说,红石崖小学称不上小学,只是隶属鲁山县瓦屋乡的一个教学点。红旗迎风飘扬的学校曾是散落在沟壑中1000多户山区人家的希望和骄傲。承担着红石崖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和邻村卧羊坪及一山相连的临县汝州部分山区小孩的教学任务。

  老校长李凤山的记忆中,学校最辉煌的时候,5个年级5名代课教师150多名学生,几间红石青瓦的教室里“都有点挤不下了”。

  1998年,从红石崖小学走出去、在郑州工作的人和村民一道捐资,修建起了村庄“最气派”的二层小楼——红石崖小学,“张灯结彩,放鞭炮,可热闹了”。

  2002年,当地教育资源整合,高年级学生被合并至山下的瓦屋乡第三小学,仅留下了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在此就读。

  山区学校的日渐式微并非一夜之间,村里人已经记不起来第一个走下山求学者是谁,只是看着学生如流水一样流向了山外。

  红石崖村在900多米海拔的伏牛山上,裸露的岩石远观如火而得名,雨水充沛的年份,山上清泉咕咕流出,而干旱的年份,庄稼形如蒿草。和很多村庄一样,外出打工成了这个村庄村民“发家致富”的唯一选择。

  早些年间,老一辈的村民打工的手段是为盖房的人家垒石墙,一把石锤一个背包闯天下。年轻一代不屑于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他们更多的选择走出深山,进入了繁华都市的工厂。

  随之带走的还有他们家庭的希望——孩子,他们蜗居在繁华都市的角角落落,贱卖着自己的劳动力,“只是想让孩子能够接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李凤山说,现在大约60%的孩子追随父母在外读书。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