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发布

06.02.2015  19:41

日前,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在上海发布《2014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对抄袭侵权、报道煽情、恶俗炒作、媒体公器私用、新闻敲诈、网络群体极化、恣意策划等10个在2014年反映突出的传媒伦理问题进行了梳理。

分析传媒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时,《报告》指出,以移动互联为主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对新闻伦理道德形成了各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大量刺激性信息、“心灵鸡汤”类文字以及标题党正在迅速攫取受众的注意力,严肃、理性的报道颇有“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之虞;另一方面,传统纸媒的经营困境也成为一部分媒体人放弃新闻理想、降低道德底线的理由。

关于十大传媒伦理问题中的抄袭侵权现象,《报告》认为,2014年维护媒体版权的呼声空前高涨,传统媒体需要检讨的是,从进军互联网之始,既培养了受众习惯,也形成了“报纸的草养活了互联网的羊”的传媒生态。不抄袭、不剽窃是新闻职业伦理底线,一旦发展成大规模的组织化的商业行为,则成为法律问题。但由于维权成本高、获益少,因此极少有真正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例。与此同时,抄袭者也意识到了版权问题,开始了更有技巧的运作方式——“洗稿”,先以网友的身份将稿件转贴至论坛,再从论坛转载至网站或客户端。这种行为,甚至比剽窃侵权更等而下之。《报告》认为,尊重版权不仅是职业伦理底线,更是保证高质量、严肃优质的新闻生产的基础。2015年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将更大,也希望更多被侵权媒体能从道德的谴责转向法律行动,这将对营造健康的媒体竞争环境有更大推动作用。

中国媒体关于马航MH370失联的新闻报道,在2014年引发“报道煽情,凸显专业短板”的讨论。对此,《报告》分析认为,“灾难事件”初期,或许充斥悲情的报道与“心灵鸡汤”式的祝福可以给逝者家属与社会情感一个疏解的渠道,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成为煽情、滥情,媒体背弃了提供理性力量,使整个社会缺少通过理性、科学、法律等途径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有责任。

重新检视过去一年中有争议的传媒伦理案例,《报告》强调指出,越是转型期、危机期,越应当注重遵循职业伦理,彰显专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受众认可,才能凸显更大的职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