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创一流——郑州大学一流建设发展论坛之夯实学科基础助推一流建设(三)
编者按: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要求:完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实现学科重点突破,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形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为更好地把握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与任务,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现推出“凝心聚力、共创一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夯实学科基础、助推一流建设”专版,刊发发展规划处、学科与重点建设处关于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文章,展示6个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特色优势和努力方向等,旨在凝聚共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主动作为,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立足中原 传承文明 争创一流学科
历史学院院长 刘庆柱
中原历史文化是历史上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表明,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导文化和核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和主干,是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立足中原,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整合优势资源,以中原地区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阐释和弘扬以中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强化国家和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力争至2020年,在中原早期文明、两汉陵寝、音乐考古、汉字研究等领域实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在中原早期城市、中原科技史等领域达到国内一流。考古学学科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升,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对照建设目标,中原历史文化学科成立了以韩国河副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担任学科首席专家,组建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同时整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平台,围绕优势学科方向,完善学科组织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学科立足中原,聚焦历史文化,努力构建中原历史文化学科体系。学科以阐释中华文明的本质和源流、推动中华文化复兴为己任,立足中原地区考古,致力于中国早期国家与“国家文化”、社会“大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学研究,围绕中原王朝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科技与环境等领域开展优势特色建设;同时,关注“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从“全球视域”彰显中原历史文化“特色”。
围绕优势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本学科引育并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育和扶持。重点建设文化遗产与科技考古、汉字文明研究等学科团队,形成了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运富及多位河南省特聘教授在内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研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学科全面提升。重点实施“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工程”“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河南古代文字资源普查与整理”等项目以及“多卷本《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甲骨学大辞典”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筹划出版“中原历史文化”研究书系。
对接河南省产业发展需求,学科以考古学科为核心,组建文化旅游产业群,围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原文明史与文化旅游创意、中原文化传播与产业政策咨询,立足中原历史文化教学研究,发掘文化旅游资源,阐发历史文化底蕴,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文化灵魂。
依托中原历史文化优势资源和特色方向,学科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加拿大、以色列、韩国、越南、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培养工作,发起“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筹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力图开创国际交流新局面。
2017年以来,学科共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和青年项目17项、后期资助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24篇,出版著作16部。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1项;与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的“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对接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学科成员承担文物保护项目、文化旅游规划项目等30余项,经费达2000余万元。
学科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选送2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赴海外高校留学交流,接收多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学生来学习深造。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游学会讲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并获河南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等奖、河南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原历史文化将继续立足中原,传承文明,为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科而奋斗!
务实勤勉 砥砺前行 建设工程安全与防灾一流学科
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 吴泽宁
一、学科背景与基础
工程安全与防灾学科群依托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借助河南地处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的区位优势以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着眼重大灾害、公共安全等应急避险领域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密切结合和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凝练设置了基础工程安全与防护、高性能建筑材料与结构性能提升、水工程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调控三个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批以王复明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拥有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水利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2017年7月,学科群进入郑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二、学科建设阶段进展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师资队伍与平台水平提升。新增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上岗学科岗特聘教授6人。1人入选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引进青年博士12人,师资博士后进站3人。已具有加盟意向的高层次人才7人,包括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高被引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内外知名学者5名,拟聘为兼职PI或学科骨干。
科学研究表现突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项目立项7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新增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明显。新增全国示范性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科研成果与工程需求相结合,逐步打造网络化的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体系,科技成果应用于全国。
三、学科发展重要举措
(一)凝练学科方向,精准突破主线。学科群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围绕工程安全与防灾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重点开展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高聚物成套技术与装备、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增强加固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与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预报预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设基础工程原型试验场等。力争到2020年,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高聚物注浆理论与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筋及其增强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领域和水工程系统效益能值评估理论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加强调研对标,开拓发展思路。加强对标河海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的国内高水平学科,在组织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学科组织建设,以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整合水利、土木等相关学科优势资源,组建地下工程研究院。
(三)宣传学科优势,引培高层次人才。强化高端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和引进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学科赴一流建设高校宣传学科特色和学校引人政策,积极接洽高层次PI人才和师资博士后对象,加强人才引进;举办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水利土木分论坛,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结合出国访学、学术交流等机会,加大学科优势宣传,深入落实人才强校工程。
(四)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学科文化。依托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在工程安全与防灾一流学科工作组领导下,将具体指标落实到团队和个人,营造学科建设氛围。学科制定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制度、杰出优秀青年基金培育办法、优秀博士硕士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国际交流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夯实基础 加快推进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学科发展
农学院常务副院长 黄进勇
绿色高效农业为郑州大学6个一流建设学科之一,肩负着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智力、人才和理论支撑,为国家和河南省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教人才的重任。
一、学科建设基础与优势
绿色高效农业学科建设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生物学、作物遗传与育种学两个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学是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018年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目前,学科拥有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作物学一级硕士点;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转基因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功能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和科研平台;在作物诱变及种质资源创制、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逆境胁迫防控与绿色生产、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学科方向上取得重要学术成果。
二、学科建设重要举措
(一)整合资源,加强与省内相关农业科教机构联合。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建设相关研究机构,提升学术产出能力,形成学术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有效支撑绿色高效农业学科建设。2018年,聘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20名研究生导师,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名。同时,在平台建设上联合申报“河南省特色油料作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为快速推进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1月,郑州大学决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7月7日,郑州大学农学院挂牌成立。郑州大学农学院建设物理空间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郑州科研中心。建设举措包括:聘任该所41人作为郑州大学农学院科研人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招收博士后(郑州大学作为主培养单位进站6人),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2人;创新体制机制,在学术产出上实现成果共享。
(三)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为大力推进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引进途径,2018年10月,举办了首届郑州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来自哈佛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农业研究中心、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昆士兰大学、瑞典农业大学、密歇根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5名学者报名参加,10余名学者达成引进意向。此外,学科目前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显春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苗红梅博士作为河南省特聘教授已通过评审。
(四)实施重大项目培育,推进一流学科发展。凝练学科特色和重点方向,在学校支持下设立重大科研项目“棉花作物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与基因组育种研究”,希望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和锻炼科研队伍,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此外,2018年,学科共获得NSFC—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各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