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2015年1-7月份规上工业发展情况简析
今年以来,尉氏县统计局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对接新常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缓运行。从当前形势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是好的。
一、工业运行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保持平缓运行
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当月实现增加值132550万元,同比增长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6%)0.4个百分点,累计增加值818144万元,同比增速11.5%,高于全市(10.0%)1.5个百分点,累计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位于全市第1位。较二季度增速(11.9%)回落0.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速(12.7%)回落1.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03879万元,增速11.1%,较二季度(11.8%)回落0.7个百分点。全县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9.1%,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二)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19967万元,同比增长12.7%;重工业完成398177万元,同比增长11.8%,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强。
(三)工业增长面较好
亿元企业群体壮大。1-7月份,累计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至109家,同比增加15家,环比增加17家。累计完成产值295.97亿元,增长12.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8%。企业增长面基本平稳。1-7月份,全县有249家企业同比实现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0.2%,累计完成产值343.67亿元,同比增长17.6%。
(四)超半数产品实现正增长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面是衡量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物量指标。7月份,在尉氏县统计的48种主要产品中,有39种产品实现了正增长,增长面为81.3%。其中,增长较高的有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同比增长50.3%,饲料同比增长42.8%,服装同比增长39.5%。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市场需求不足
上半年对117家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困难中,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由一季度24家增加值二季度的32家,比一季度提高了8家;认为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的企业由一季度10家增长至二季度的21家。单位成本高。三项费用增长快。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费用支出同比增长11.8%,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9.0%)2.8个百分点。另外,除了传统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外,当前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如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增加,认为企业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中技术创新不足的企业由一季度的3家增加值二季度的26家。部分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
(二)重点企业拉动效应减弱
1-7月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家,尽管单位个数同比增加15家,但累计产值增幅由去年同期的14.0%回落到今年的12.6%,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从拉动效应看,全市亿元以上企业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9.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9个点。从骨干企业看,全市累计产值5亿元以上的13家企业中,有3家产值同比下降,同比减少产值3.49亿元。
(三)工业用电量及工业增值税的支撑情况
工业用电量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先行指标,对判断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增幅的高低也直接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当前,尉氏县工业用电量7585万度,同比增速1.7%;累计用电量50331万度,增长14.9%。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由上半年的7.8%,下滑至1-7月的6.2%,回落1.6个百分点,7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19.0%)较6月份当月(17.1%)下降36.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速由上半年的17.7%,下滑至1-7月的14.9%,回落2.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工业用电量增幅和工业生产增幅保持了高度的正相关性。
工业增值税增速由上半年的-17.7%,下滑至1-7月的-21.2%,回落3.5个百分点,7月当月工业增值税(-45.0%)较6月份(18.1%)当月下降63.1个百分点。
三、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发力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工业经济构成
增长速度换档,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大力度转方式、调结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全县经济发展趋势,只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就继续结合市场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作用,除陈布新,优化经济结构。
(二)多举并措,合力化解融资难题
当前,部分企业反映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从多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一是要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创新融资模式。把解决已投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摆在突出位置,抓项目源头,注重项目质量,坚持用好的项目吸引资金,更多地引进优势大、效益好、前景广的好项目、大项目;二是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严密监测贷款资金流向,防止贷款被违规挪用,确保贷款资金直接流向实体经济。抓好银企对接,让企业更充分地展示和推介项目,让银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和资金需求,争取银行信贷资金,保障正常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