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翻译当厨师 郑大毕业生西四环开印度餐厅火爆
郑大毕业生开店 主营印度“家乡菜”
2012年,平顶山小伙司少杰从郑州大学毕业,他开始从事和外语相关的培训和翻译工作,两年后重新选择职业时在西四环附近的莲花市场内开起了一家印度风味的餐厅。
“开始是经营炒饭,生意并不好做,后来有印度留学生主动教我做起了他们的‘家乡菜’。”司少杰说,西四环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两所高校内有不少留学生,来自南亚印度等国的留学生在饮食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口味,部分印度留学生将正宗的抓饭做法传授给了他。
一名印度留学生帮他的印度小厨起了“Desi Food”的名称,还告诉他这个外语名称的意思和“家乡味道”接近,不少留学生真的把这里当做自己家的厨房,连餐厅开始时使用的特殊配料也是通过留学生购买来的。
印度小厨经营近4年,司少杰在自己主动学习做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主动传授厨艺的留学生老师,这些热情的留学生经常主动站在厨房门口,和厨房内忙活的司少杰交流提高饭菜质量。
小餐厅成为外国留学生的“朋友圈”
2014年秋冬季节,印度小厨的人气开始不断蹿升,虽然小店面积很小,菜品还不够丰富,但味道相对正宗的手抓饭和咖喱炒饭,却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吃货”。3年来,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留学生在课余或周末经常来到这里吃饭,越南、泰国等国的留学生也会选择这里聚餐聚会,小店的墙壁上留下了司少杰与不同面孔的留学生的合照,司少杰也成为留学生微信朋友圈里的“熟脸”。
“咱这边基本没有印度风味的餐厅,原来大上海里边经营的两家价位又比较贵,留学生经常从市内跑到这里吃饭。”司少杰说,印度留学生的食物中通常少不了咖喱,小店不光在留学生圈子里具有良好口碑,还被部分公司当做了接待南亚客人的场所。
这家藏在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附近的餐厅,已经成为留学生们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留学生们在这里迅速融入新的圈子,开始了在河南郑州的新生活,小店也被称为留学生的“朋友圈”。
印度小伙子跟着店主一起喊“妈”
11月6日中午,郑报融媒记者来到这家印度小厨,这间只有几张桌子的餐厅装修风格简单,只是选择墙壁上贴有数张南亚风格的壁画,菜单上是英汉两种文字的食物名称。
店主司少杰去送外卖时,四名穿着皮衣的印度小伙骑自行车来到餐厅门前,他们迅速锁车走进店内,然后围着司少杰的母亲问起对自己着装和发型的看法,小店里响起“妈”、“好看”的声音,还有人询问“张老师什么时候回来”。
4名小伙两个月前来到郑州,此前他们在印度学习了两年的汉语,因为觉得司少杰和他们最初的汉语老师相貌接近,他们直接喊司少杰“张老师”,还跟着司少杰一起喊司少杰的母亲“妈”。
“郑州比印度冷,我们的皮衣都是在市场里买的。”印度小伙Suman Kumar有着“辛正思”的汉语名,他喜欢和人交流,喜欢成龙、李连杰这样的功夫明星,还称想要找中国女孩做女朋友,司少杰的母亲要他找到了带到店里,他当场答应下来。
留学生自拍记录异国的家乡味道
辛正思在菜单前点起了菜,酱烧辣子鸡是他们喜欢的食物之一,他要求“不要饼,也不要米,只要辣子鸡”,随后开始指点店内一种外形类似菜角的油炸食品的正确做法,还要免费传授飞饼技术。
“他天天都来,这段和他们几个最熟了。”司少杰进店就听到一声“张老师”的招呼声,他笑着摇头进入厨房开始正式烹制食物,辛正思则时不时地转到厨房门口,对食物味道和酱料提出一项项要求。
做好的食物被三个印度小伙端出了店外,辛正思的食物中没有米和饼,面前的小碗中只有酱烧辣子鸡,他围在餐桌上和同伴快速讨论着,笑容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泛起。
司少杰表示,中午和晚上会有不少印度留学生到店,周末在郑州市内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来的也不少,他们彼此相处很是融洽,常常对着可口的美食自拍,也常在微信朋友圈记录在中国品尝到的家乡味道。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