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遗产保护有“三座靠山”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印度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民族记忆和国家文化身份的重要意义,从资金倾斜、技术人才培养和唤起民众保护意识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境内文化遗产的保护。
多渠道寻求保护资金
印度政府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主体,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且资金投入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在2012至2013年度,印度政府针对文物保护的国家拨款为21.6亿卢比。2013至2014年度的预算则达31.2亿卢比,增加44%。以上两年度的文化遗产保护拨款分别占了文化事业拨款总额的49%。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对本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印度国内各类名胜古迹门票的收入成为维护各类文化遗产的经济来源之一。印度的纪念性建筑分为三类:A类26个,其中20个被列为世界遗产;B类为100座重点保护纪念性建筑;其余属于C类。其中,A类、B类文物建筑采取的是门票参观制,而票价又实行双轨制,国内游客和外宾的价格通常相差10倍或数十倍。这些门票收入绝大部分都由印度考古研究所用来修缮和维护文化遗产。
印度在文化部下设了“国家文化基金会”,根据印度收入所得税相关规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文物保护项目、文物古迹或文物挖掘提供资金或捐赠。该基金会对于收到的任何捐赠都会公布在其网站上,力求公开透明。同时,为了预防官僚主义和贪污挪用,所有通过基金会提供的款项都以专业的和非官方的办法进行使用。
同时,印度的非政府组织也积极筹措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其中,影响力最大、最活跃的是印度国家文化遗产信托基金会。如今,该基金会在印度170个城市设有分部,同时也在比利时和英国设立机构,在国际社会为印度文物保护寻求资金。此外,印度也十分重视通过国际合作来争取更多的资金保障。
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印度文化部下辖的印度考古研究所,是印度政府设立的专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机构。目前,研究所设有5个分支机构、24个管辖区和一个水下考古局。5个分支机构分别是主管部门、项目部门、挖掘部门、科学部门和碑文部门,监管着印度5000多处从史前到19世纪的历史古迹和建筑。同时,依据印度境内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分布的数量和重要性,该研究所把全印度划分为24个管辖区,每个管辖区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水下考古局专门从事水下文物古迹的考察、保护和研究工作。
此外,研究所成立了化学处理所,任命化学专家负责博物馆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学处理和科学保存工作。随后,化学处理所的工作范围扩大至对古建筑的科学保护工作。
考古工作人员和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的培养工作也在这里进行。研究所下设考古学院,提供学期两年的研究生教育课程并颁发毕业证书,这是印度唯一一家教授考古训练课程的学院。印度考古研究所的这种完备架构,从人才培养到保护实施,从点到面,从陆上到水下,对印度境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印度中央政府还在筹建具有一定法律权限的“遗产古迹委员会”,将主要关注印度全境1000多处仍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印度政府成立该委员会的初衷是基于印度现行的法律和制度不足以对印度文化遗产和古迹实行全面有效保护,并缓解考古研究所的工作压力。根据工作规划,该委员会将主要负责文化遗址的文件资料印发、清查统计遗迹保存保护等工作。同时,还就文化遗产和古迹的相关事宜向政府提议,制定文物遗址保护的总体方针,研究有关遗址保护的相关问题,向政府提交工作报告并对现行的文物保护法提出修改意见。
民众广泛参与保护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在印度民众中拥有广泛的支持基础。为了宣传印度丰富的文化遗产并保护好相关文物古迹,引导民众直接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印度政府规定,每年的5月18日为“博物馆日”,11月19日至25日为“世界遗产周”。每到此时,印度文物界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激发民众对本国文化遗产的兴趣,一系列鼓励民众了解文化遗产、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以免费参观、知识问答等各种形式展开,以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此外,印度还在大学开设考古教育课程和历史文化教育课程,以培养年青一代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由于政府部门长期重视和专业部门的不断努力,印度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在印度历史名城斋普尔争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期间,市政府发起拆除古迹周围非法建筑的运动,一些贫民窟的居民主动退出了所占地盘。又如,印度一位商人曾计划在泰姬陵附近修建大型购物中心,这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并发出了“摘牌警告”,印度举国震动,引起民众极大的反对情绪。后在公众的压力下,当地政府被迫取消了购物中心的建设计划。还有,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中,印度民众热情高涨,纷纷上网为泰姬陵投票,保证了泰姬陵高票当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