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工厂”进农村助力脱贫致富
车间、宿舍、餐厅、篮球场和围墙……这是多数农民工在东南沿海打工时的场景。然而在当下的我国农村,却逐渐涌现出大量没有“围墙”的“卫星工厂”。这些工厂其实是政府和企业对接,在贫困村附近开设的“扶贫车间”,只有车间,为企业免去了住宿楼、餐厅、娱乐场所等设施,自然也就没有“围墙”了。
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沈丘县刘湾镇的产业扶贫基地,50岁的于秀丽就在当地政府和永盛服饰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扶贫车间”上班。
家里4亩地全种了小麦,眼看就到了麦收时节。“像我这种情况,也不能出去打工,所以骑上电动车10分钟左右来到‘扶贫车间’上班挺适合的。”于秀丽说,“儿子儿媳在学理发,他们马上也要工作有收入了,加上我在‘扶贫车间’工作也很稳定,我们未来的日子有希望。”
据永盛服饰有限公司人事处负责人纪敬丽介绍,“扶贫车间”根据年龄分配工种,优先录用贫困人员,对于残疾人根据身体情况安排工作。现在公司主厂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扶贫车间”容纳了500人就业。除了主厂区,公司还单独在农村另建了两个“扶贫车间”,在刘湾镇大陈庄村的有6755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就业;在纸店镇潘董村的有300平方米左右,能容纳百余人。
建在农村的“扶贫车间”也让一些“闲不住”的老人有了好去处。在永盛服装公司一楼的车间里,十几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坐成一排,手拿剪刀,认真翻着手里的西装,小心翼翼地剪着线头。“因为离家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每天来2个小时也行,3个小时也行。”74岁的吕秀荣说,“在‘扶贫车间’做个剪线头的工作一点儿也不累,在家也怪寂寞的,在这儿和乡里乡亲聊聊天也挺乐呵,还有零花钱。”
在沈丘县,这样建在村里的“扶贫车间”还有很多。凯旺电子公司目前已在沈丘县8个乡镇设立了15个“扶贫车间”,可容纳700人就业。据该公司项目部经理赵建介绍,他们的“扶贫车间”还辐射到南阳、商丘等其他地市,甚至在安徽省也设立了“扶贫车间”。
“把车间开设到农村,一定程度解决了‘用工难’问题。员工方便顾家,也免去了我们建设宿舍楼、餐厅等基础设施的压力,用工成本整体来说是降低了。我们把复杂、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放在总部,把简单、量大的订单交给村里‘扶贫车间’,遥控指导,现在这些‘扶贫车间’对公司的产能贡献已达30%。”赵建说。
据了解,沈丘县规划新建113个“扶贫车间”,目前已经建成73个,安排50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1500人,113个“扶贫车间”全部建成以后,可以安排2000贫困人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