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河南卢氏“蝶变记”:穷山窝变“四美”村
图为卢氏县范里镇新庄村村民在香菇冷藏仓库,交验刚采摘下来的新鲜香菇。聂金锋摄
中新网郑州11月26日电题:河南卢氏“蝶变记”:“穷山窝”变“四美村”
作者 赵伟涛 聂金锋
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卢氏县,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氏县坐落着4037座山峰,密布着2400余条河流涧溪。“八山一水一分田”上呈现出“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是贫困户的居住环境。2016年年初,卢氏全县有贫困户19645户,贫困人口63134人,贫困发生率达18.9%,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2020年11月14日,季芹子家的网店开业。聂金锋 摄
“十三五”期间,卢氏县在扶贫政策的助力下,实行“三避开”“四靠近”,即避开地质灾害区、洪水威胁区、基本农田区,靠近县城城区、产业园区、乡镇镇区、旅游景区,统筹规划集中搬迁安置点55个。易地扶贫搬迁9214户,让3万余名贫困群众走出荒山野岭,走进宜居家园,在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助力下,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穷山窝变“四美”幸福村
风光秀丽的新庄村位于卢氏县范里镇东北部,一度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辖4个村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68人。
“曾经的新庄因为没啥产业,地又少,农闲的时候,群众无所事事。”村主任赵江回忆道。
图为在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嘉德实业扶贫车间,脱贫户杨建霞正在缝制布偶玩具。聂金锋 摄
精准扶贫以来,新庄村在结对帮扶单位的助力下,确定了育新人、优环境、兴产业、强生态的总体规划,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在房顶建成了1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在公路边建起了有68个标准化香菇大棚和一个冷库的香菇生产基地。先后在荒坡建成了千亩连翘基地,在村前洛河边上修步道、植绿竹、建木屋,将老旧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带动自驾游消费。一系列的产业打造措施,为新庄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
“真没有想到,过去的鸟不拉屎的地方,现在大家都说,俺们这是幸福村。”村民杨增亮兴奋地介绍着,“关键的是种香菇、搞农家乐、在民宿打工,足不出村就能挣到钱。”
2018年新庄村贫困发生率由24%降为0.69%,基础设施完备,集体经济收入达26万元,昔日的“穷窝窝”蝶变成了“四美”幸福村,实现了脱贫。
从荒山高坡走出“网红”
“知道吗!人家芹子现在是‘网红’,现在可火了!”11月12日,伏牛山深处的卢氏县朱阳关镇朝阳社区内,锣鼓喧天,人来人往,众多搬迁群众聚在季芹子家,在祝贺她家网店开张的同时,还向季芹子“取经”。
图为在兴贤里社区重阳节孝老爱亲活动中,李天星为社区老人端饺子。聂金锋 摄
涧北沟村天池垭组位于朱阳关镇的西北部大山顶上,算得上是山沟里的山沟沟。山上有6户人家,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季芹子一家3口人之前就住在山顶上,当时只有3间破房子,是村里的贫困户。
如今53岁的季芹子一家三口都从大山顶上搬到镇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季芹子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贷了3万元政府贴息款,种植14000余袋香菇,年毛收入达到了7万余元,季芹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脱了贫。
“季芹子现在是‘网红’。”朱阳关镇副镇长王洋介绍说,“咱们镇里有木耳、空心挂面、橡子凉粉、香菇等土特产,货源充足,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季芹子开网店一定行。”
万人社区迈向小康路
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距离卢氏县兴贤里社区,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757户11227人。
兴贤里街道办主任黑华宁介绍,兴贤里社区建设之初,就做好同步规划,配套医疗、银行等职能部门服务机构15个,确保群众“搬得来”。
同时,通过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向外输出劳动力;在社区开发保洁、保安等公益岗位;为社区配套554个香菇种植大棚;为1357户社区搬迁群众提供金融扶贫6507万元,解决群众产业发展缺少资金难题;多措并举,实现社区有效劳动力6530人全部就业。
此外,社区还坚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建立“双扶驿站”,用劳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参与居民2685户,参与率达97.6%。近年来,社区内逐步形成了邻里和睦、居民安居乐业、治安环境好的和谐幸福景象。
“小区里群众自编自演节目,演员都是社区住户,大家都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在每月一次的兴贤里脱贫大舞台活动中,志愿者李天星自豪地说。
据悉,5年来,卢氏县在55个搬迁安置点建设产业基地71个,带动2583户10539人受益;建成扶贫车间23个,提供就业岗位6026个;建设光伏电站8个,实现了产业配套全覆盖,累计退出贫困村156个。今年,经河南省政府研究批准,卢氏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