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卢氏:大扶贫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近年,卢氏县紧紧抓住被列入秦巴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重大机遇,坚持“产业为基、增收为要、就业为本、民生为先”的扶贫开发方针,狠抓“四个围绕”,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2011年以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42个,帮助2.04万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较2010年,贫困人数下降了24%,全县产业扶贫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围绕资源优势,实施产业扶贫。一是以旅游业带动扶贫。先后引资16亿元建成了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豫西大峡谷、双龙湾、九龙山等一批重点景区,引导和帮助景区附近的贫困群众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农家乐、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景区5个、星级宾馆3个、农家宾馆500余家、旅行社3家,1400余户6000余人从事旅游业服务,带动3万余人从中受益,人均每年可从旅游经营上获得收入4000元以上。二是以特色农业带动扶贫。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烟、菌、药、牧、果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突出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链式发展、完善配套、强化保障,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14年烟叶实现产值1.95亿元,完成税收4285万元;食用菌生产8890万袋,预计产值7亿元。这些产业带动全县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其中带动贫困户4400户1.8万人实现稳定脱贫。三是以特色工业带动扶贫。按照发展特色工业的要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中国黄金、河南投资集团等有实力、有先进技术的国企央企,工业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该县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第一个矿产资源领域院地合作科研示范基地及院士工作站,标志着该县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产业集聚区 共入驻项目31个,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矿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以上,每年在矿山企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占到1/3,有效促进了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该县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4家,年均产值49.8亿元,税收4.2亿元,每年可吸纳就业岗位1.5万个。 围绕集中迁出,实施搬迁扶贫。截至2003年底,该县仍有5195户19902名群众独居、散居在深山,生存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成了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该县坚持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搬迁扶贫、改善基础条件的重要载体,推广了依托小城镇建设安置、依托产业集聚区安置、依托综合小区安置、依托亲朋好友分散安置等多种搬迁扶贫工作新模式,稳步推进搬迁扶贫。全县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先后建成了集中安置点50个,涉及3178户13895人。对难以搬迁和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贫困村,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对于未能搬迁和因生态建设、地质灾害等需要搬迁的8475户贫困户,在加快搬迁建设进度的同时,采取干部职工包扶、民政救济、社会救助等办法逐步搬迁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围绕条件改善,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主要围绕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全力推进,逐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三淅高速公路卢氏至西坪段卢氏境内10个土建标段有关工程快速推进,国道209线黄村至五里川段改建完成路基铺设。在县乡道路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持续加快县乡道路改造或扩建工程和水毁道路修复工程,帮助129个贫困村修建砂石路530公里、水泥路125公里、桥涵62座,解决了7.6万农村群众的行路难问题。2014年底,该县公路通车总里程303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75.8%。水利方面,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完成了洛河城区段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新建和修复堤防7.9万米,护地、造地7635亩;建成了54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新一轮的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成移动2G基站169个,基本实现了通讯信号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做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工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围绕创业致富,实施科技扶贫。一是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将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应用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类产业中。近年,共实施卢氏鸡养殖等科技扶贫项目10余个,扶持2000多个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二是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捷有效的手段,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建好培训基地,进行定向培训,每年使2万余名农民工经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在一些大中城市顺利就业,人均务工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县年均输出劳务7万人次以上,年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