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南阳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研究

12.02.2015  14:24

新型工业化是全国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充分考虑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阶段全国经济发展和推进工业化的指导方针,也是全国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近年来,全市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要素资源日益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全市工业已迈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南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摆在全市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领域作为前沿阵地,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很大,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13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1万亿元,五年间增长了55.8%,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7%,同比增长9.7%,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9.9%,拉动GDP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万亿元,五年间增长了89.7%,同比增长11.2%,实现利润6.3万亿元,五年间增长了81.9%,同比增长12.2%。

随着全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与全国同质竞争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加大;另一方面,全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要素成本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尽管全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面对着重重挑战,全国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多项政策举措应运而生。继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及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积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根据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市也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全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事业的新局面,是全国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本质  

        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信息化和科技进步带动、突出质量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精辟概括:“信息化是全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实现的赶超型的工业化;二、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工业化;三、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业化;四、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五、使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三、全市工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全市工业领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行“稳增长、调结构”战略,找准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就。

(一)工业生产效益平稳增长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80亿元,同比增长1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19.5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润205.6亿元,同比增长11.9%;完成税利355.8亿元,同比增长8%。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出口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1%,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1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3%,增速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2013年,全市38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86.8%,其中18个行业同比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南阳已经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力能源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光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2013年,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以及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同比增长11.1%,对全市工业上规模贡献突出。

(二)产业集聚带动作用逐步彰显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发展,南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14个省定产业集聚区、5个专业园区。南阳已成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碱生产基地、国内三大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河南省生物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电力产业基地。2013年,南阳14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197.53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140.95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45.54平方公里,比年初新增11.47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面积4692.10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化厂房面积2817.40万平方米,分别比年初新增1073.20万平方米和764.90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供水管道4908.10公里,  比年初新增931.10  公里;修建道路4511.80公里,比年初新增733.00  公里。

截止2013年底,全市14个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69家,吸纳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累计完成投资1206.24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全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的56.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65.18亿元,增长9.0%,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45.6%,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13.7%;工业投资964.66亿元,增长12.0%,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2.7%,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80.0%;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093.93亿元,增长16.7%,占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的67.1%,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90.7%。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866个,占全市在建项目的32.3%。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635个,占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1140个的55.7%;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343个,占全市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602个的57.0%。大项目不断向产业集聚区集聚,产业集聚区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彰显。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稳增长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上,在调结构中不断培育和创造出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更有后劲和活力。全市新建市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0家,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推动河南省光学薄膜、冶金保护材料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电气防爆安全重点实验室晋升国家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2家;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启动建设“南阳市光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防爆和冶金材料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智能终端新兴产业示范园建设不断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3年,南阳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1.2亿元,同比增长12.8%,总量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62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1.3%,同比增长13.9%,非公有制经济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2.8%,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比重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8亿元,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四)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

截止201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317家。油田、龙成、淅铝、天冠、新纺等5家企业跻身河南省“百强”重点企业,防爆、二机集团、西保、宛西等8家企业进入省“百高”企业行列,南阳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         

2013年,南阳工业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天然碱、防爆电机、石油钻采设备、光电信息记录材料、人造金刚石、六味地黄丸、盐酸林可霉素、冶金保护材料、汽车水泵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华石牌钻机”、“中南牌人造金刚石”、“拓宝牌玉器饰品”、“远兴牌工业碳酸钠”、“CNE牌防爆电机”等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淅川减震器、“汉凤”牌棉纱等35个产品获得河南名牌称号,防爆集团CNXD牌防爆电机、卧龙牌电线电缆等53个产品获得河南优质产品称号,名牌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单位工业能耗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持续低速增长。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同比增长2.5%,低于增加值增速9.3个百分点。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32%,降幅较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50.4%,较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除火力发电效率与同期持平外,其余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全市供热效率55.6%,较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效率提高明显;炼油效率99.4%,高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热电联产效率42.1%,较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六)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南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逐年增加,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内部支出20亿元,外部支出4932万元;R&D项目881个,参加R&D项目人员12483人,企业建研发机构107个;申请专利841个,拥有发明专利502个,拥有注册商标528个,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48个;新产品开发项目759个,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9亿元,新产品产值265.9亿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促进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四、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复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多年来,南阳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两者高度相关。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换的前期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腾飞,但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随着经济结构中各种矛盾的加深,已逐渐显现。表现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企业中间消耗过大,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与周边地市相比,全市总量明显偏小,差距进一步拉大,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个数位居全省第4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却仅处于中间水平。2013年,全市14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3家,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33家。尚未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二)高新技术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全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产业专业化协作与分工程度较低,没有规模优势;产业园区之间关联性小,技术、资金、人才要素难以得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导致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2013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0.8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2%。一是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并且大都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二是工业设计不“”。全市企业普遍重经营、轻设计,工业设计滞后。生产出来的产品面对市场波动,缺乏适应性,快速反应能力差。       

(三)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的59.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行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电力、有色金属和石油加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2.0%。这些行业大多是全市工业中的优势产业。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严重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偏重对全市环境也造成较大压力。2013年全市重工业能耗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的87.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73.8%,用电比重占全部工业用电的66.6%,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四)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         

近年来,虽然南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逐年增加,但是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全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是企业R&D投入大于GDP的3%,2013年,南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GDP的比重还不足1%。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也不够,甚至停滞不前。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企业所占比重为6.7%,户均有科技机构0.06个,户均科研人员不足10人,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仅为141万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科研人员不足矛盾突出。

(五)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日趋严峻

长期以来南阳能源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市工业投资的不断加大,一大批工业项目的相继实施,全市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难度也将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全市能源产品结构单一,初级能源品种在全市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利用率低,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2013年全市煤炭消费比重约为67%左右,并有继续增长的可能性,这对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防治大气污染等产生不利影响。电油严重短缺,原材料消耗量大,资源转换成本大幅提高。土地资源供应量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六)企业用工难,高技术人才缺乏

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加快,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全市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素。一方面全市自身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的原因,低端人才留不住,高端人才“孔雀东南飞”,劳动力流失严重,造成全市高技术工人缺乏。据调查,目前南阳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40万人,其中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14359人,创新人力资源在全省处于于郑州、洛阳、新乡之后。但高层次人才却严重缺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人才总量的17.5%;科研活动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重为34.9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南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突破资源禀赋约束瓶颈、以创新为主导、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市、区两级政府要做好指导、组织、部署和协调工作,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能源、交通、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扶持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改革管理方式,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将校企合作作为提升软实力的战略支点,深化同重点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继续实施技术赶超计划,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招商引资理念。重点引进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品的上下游延伸,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由产品优势扩展到产业和品牌竞争优势。加快科技招商,重点引进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高科技企业,着力提高创新型开发区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南阳工业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对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力能源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关联配套企业,积极推动产业的上下游垂直整合、弥补中间薄弱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对新能源、光电、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着力加快产业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尽快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的传统优势行业,纺织行业要以镇平毛衫、新野棉纺织、邓州服装、南召丝绸家纺等产业集群地为重点,加强与襄樊等周边地区染整企业的产业链协作配套,形成以服装和家纺为特色,以棉纺为主体的纺织产业基地。能源装备制造业要以石油钻采、防爆电机、电气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防爆、二机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培育壮大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对重点工业企业实行重点扶持,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向其倾斜,促其快速发展壮大。大力支持河南油田、龙成集团跨过200亿大关,推动天冠、淅铝、新纺主营业务收入向100亿目标迈进,加快西保、防爆、淅减、二机石油、中源化学、中光学、乐凯华光、中南钻石、中联水泥南阳分公司等骨干企业向50亿目标迈进。实施中小企业“小强人”培育计划,对筛选确定的50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在融资、培训、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壮大工业第二梯队。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加强规划引导,吸引优势产业和企业向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一是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道路、环保设施、供电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二是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对照主导产业和产业图谱,强化集群链式招商,谋划、包装、运作一批好项目,打造从资源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强化产业集聚区的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公交等服务功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

(四)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创建生态支柱产业。根据南阳的资源条件、区域布局和行业特点,以生态环保、高效利用资源目标,科学调整工业企业和产业结构布局。加强对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拉长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支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调整资源以及能源在各个行业及企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通过提高建设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加强节能目标的分解落实,做好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价和审查工作,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加快建设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五)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家素质,发挥全市人力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区域,如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的适用技术和中性技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企业家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学习,增强素质,把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当好南阳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奖励,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用人机制。

(六)加速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深刻认识南阳市具备建设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新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机遇,全面实施中心城市振兴工程。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产业支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就业。

按照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确定各地区的工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中心城区、大企业、大项目,按照各县区自身条件,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促进中心城区和县区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中心城区与县区的产业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