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产业集聚区发展亮点纷呈

07.05.2015  13:47

  产业集聚区是以产业的空间集聚为主要特征的特殊区域,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南阳坚定“一统四抓三关键”的总体部署,紧紧抓住产业集聚区这个最综合、最具战略性的抓手不放松,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核心要求,把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和功能集合构建,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打造南阳经济“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呈现五大亮点

(一)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1.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打造金牌服务,营造一流的创业大环境、大气候,才能积内力、聚合力、旺人气,从而实现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发展。近年来,南阳深入开展了“一改双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出台了《南阳市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的八项规定》,把优化政务环境、用人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目标,创新思想观念,转变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税费减免、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产业集聚区大力支持,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2.创新推进工作机制。各地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项目主要领导分包制、重点项目推进周例会制度、联审联批机制、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观摩点评、检查督查、定期考评考核等措施,全面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真正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由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机构,努力做到行政审批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收费最低。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职工培训、企业孵化、仓储物流、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得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见成效。

(二)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2014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275.21亿元,比上年增加152.86亿元,增长13.62%;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61.0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64.59亿元,同比增加17.90亿元,增长12.20%,总量占产业集聚区总投资的12.91%,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68.62%。到2014年底,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2.68 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95平方公里,增长1.64%;公共绿地面积45.8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37平方公里,增长13.27%;标准化厂房和多层标准化厂房面积分别达4799.30 万平方米和3134.10 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469.70 万平方米和414.60 万平方米,增长10.85%和15.25%;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达4903.30 公里, 比上年增加498.70 公里,增长11.32%;道路长度达4470.70 公里,比上年增加354.80 公里,增长8.62%。

分产业集聚区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元的有7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124.96亿元)、内乡县产业集聚区(119.44亿元)、新野县产业集聚区(114.04亿元)、镇平县产业集聚区(111.40亿元)、淅川县产业集聚区(110.17亿元)、新能源产业集聚区(109.02亿元)、唐河县产业集聚区(106.43亿元)。

(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近年来,南阳积极实施“龙腾计划”,着力培育2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即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3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即食品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9个特色产业链条,即防爆电气装备产业链、石油钻采装备产业链、输变电装备产业链、生物质能源装备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光电电子信息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生物化工产业链和新材料产业链,使大项目和工业项目不断向产业集聚区集聚。

1.大项目集聚区效应明显。2014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施工项目960个,占全市施工项目个数的25.38%,比上年增加134个,增长16.22%。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723个,占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的46.23%,比上年增加118个,增长19.50%;新开工项目630个,占全市新开工项目的23.97%,比上年增加306个,增长94.44%;新开工项目中亿元及以上项目466个,占全市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的44.51%,比上年增加142个,增长43.83%。工业投资达1021.38亿元,比上年增加120.02亿元,增长13.32%;总量占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10%,占全市工业总投资的73.16%。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130.83亿元,比上年增加116.49亿元,增长11.48%;占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8.68%,占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的69.90%。

2.承载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到2014年末,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承载“四上”企业1194家,比上年增加125家,增长1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9家,资质以上建筑业89家,房地产88业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178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34家,规模上服务业4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25家、64家、9家、17家、24家、-6家、17家,增长11.69%、9.21%、11.25%、23.94%、15.58%、-15.00%、58.62%。“四上”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3.88万人,比上年增加2.26万人,增长7.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5.7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万人,增长6.16%。

(四)主导产业突出明晰

按照中心城区引领带动和“一县一业”原则,科学谋划市县主导产业,推行“一纵一横”培育路径,加快产业集聚区“区中园”建设。按照选定目标区域、瞄准重点合作企业、明确招商主体、制定招商线路图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引进项目,围绕优势产业配套发展,把壮大和培育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大发展。

2014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省外、境外资金371.63亿元,比上年增加125.04亿元,增长50.71%。主导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26.28亿元,比上年增加22.43亿元,增长4.45%;总量占产业集聚区总投资的41.27%,占全市总投资的25.17%。主导产业实现增加270.20亿元,比上年增加23.33亿元,增长10.34%;总量占产业集聚区二、三产业增加值的44.09%,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2.81%,占全市GDP的11.5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0.83亿元,比上年增加78.78亿元,增长18.67%;总量占产集聚区二、三产业增加值的81.73%,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42.28%,占全市GDP的21.34%。

(五)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09%(现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2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4.30%;实现利润总额102.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3.41%。投入产出强度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二、三产业增加值产出强度分别为698.06万元/万平方米和335.46万元/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11.79%和23.27%。R&D经费支出18.23亿元,比上年增加22.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3.53%提高到2013年的3.64%,提高0.11个百分点。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8063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1.39%。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处“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对于南阳而言,经济发展的形势更加艰难复杂,各种制约因素互相交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竞争加剧

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导致竞争加剧。当前,南阳和周边地区均处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日益加剧,在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南阳工业又处于产业链前端,面临着产业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产业类同导致产业集聚区竞争加剧。南阳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机械制造、机电制造、农副产业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产业结构类同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和机电制造的有10个产业集聚区,占产业聚居区总数的76.9%;涉及农副产业品加工的有7个产业集聚区,占53.8%。产业结构类同不仅使南阳各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激烈竞争,而且还使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加剧。

(二)集聚区发展要素制约较多

1.高端生产要素普遍薄弱。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南阳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积累方面普遍比较薄弱,企业高端人才相对不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储备不足,技术装备更新速度慢,高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特别是在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方面差距更大。2013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R&D经费支出仅为18.23亿元,只占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4%,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

2.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增强。当前,南阳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既要加快发展进程,又要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南阳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另外,普遍存在土地制约,工业用地储备较少,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有的项目因用地手续程序繁、周期长,影响及时入驻。

3.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受信贷政策和融资平台限制,产业集聚区大部分企业缺乏融资手段,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致使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良机。另外,多元投资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及时形成, 政府财力有限,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

4.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目前,产业集聚区没有建立起职能明晰的管委会独立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有的产业集聚区尽管也组建了类似于管理委员会或专门的办公部门,但工作人员由其他部门借调或兼任,人员不稳定。有的产业集聚区也建立了管理委员会,也有若干工作人员,但与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对区域范围内隶属于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各类管理事务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难以提供企业需要的“一站式服务”。

三、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竞争格局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一)优化产业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

产业规划直接关系到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结构布局。产业规划调整要严格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要求,从有利于发挥南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出发,合理布局产业,构筑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发展平台。要对全市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模、区位指向、产业布局进行原则定位,形成门类互补、层次不一的集聚结构。要根据各集聚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经济特点,在用地指标、功能定位和政策扶持上统筹安排,使产业集聚区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真正成为项目投资的集聚地、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改造转型升级。强力推动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光学电子等战略支撑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加快发展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群。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战略性先导产业,提高产业层次,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二)突出产业集群,以主导产业带动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群实现“两集”融合,是集聚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集聚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集聚区要集中精力在主导产业上实现突破,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有连接、左右能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要加强对集聚区协调指导,促集聚创特色,尽量避免无序竞争、杂乱发展,逐步解决无关联企业扎推的现象。要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市县联动,重点突破。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对天冠、二胶、防爆、石油二机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

(三)完善服务设施,以优美环境承载发展

优化管理机制和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优化管理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产业集聚区管理部门职能配置,定编、定岗,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授权,封闭运行,创造优质、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服务到位,加快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鼓励集聚区企业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服务、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机构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产业集聚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全方位需求。

      要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向集聚区延伸。扩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完善对外联系通道和环保、供电等设施建设。加快区内基本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提高多层标准化厂房比例,对食品、纺织、服装、电子设备等适合多层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引导其入驻多层厂房。要牢牢把握产城融合这一原则,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以产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人口集中并向城镇转移。充分考虑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镇发展的对接,用城镇的资源、服务功能支撑产业集聚区起步,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城镇发展。

    (四)加强项目带动,以优质项目支撑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推动产业集聚区大发展。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集聚区筑巢引凤功能,以突出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实行“链条整体招商”,既注重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也注重引进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以央企等国内外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重点,加强战略合作。二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在建项目抓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产,产生效益。结合南阳“十三五”规划,做好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其早日开工建设。三要严格项目准入标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三规合一”要求,运用土地、规划、环保、项目准入等手段,严格入园企业的审核把关,科学合理引进。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项目建设,加快淘汰现有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集聚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三类工业”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严格控制投资强度,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的项目不允许入驻。 努力实现产业“链式发展”。要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积极转变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技术招商,特别要注意通过招商来完善产业链条,填补产业空白。要强力推动集聚区企业从“点式扩张”向“链式发展”的转变,以“链式发展”方式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链。要坚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重点向产业链下游突破,促进企业从上游初级加工向下游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变升级,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相关联的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转变升级。

      (五)破解发展瓶颈,以要素集聚加速发展

      要建立完善投融资、企业担保、土地整理和开发利用、公共服务等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要加大整理挖潜力度。充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把项目入驻关,总投资1亿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一律进驻标准化厂房。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土地资源。二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要多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壮大担保平台实力,多渠道解决集聚区内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三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南阳要充分发挥教育、人社等部门职能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作用,积极开展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互动合作,加强针对性人才培训,支持学校将实训基地放在集聚区企业,把生产过程作为学习项目和教育内容,大规模培养职业技能型工人。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集聚区管理水平。四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开展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引进或突破一批制约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破解制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以技术进步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六)健全考评机制,以科学考核激励发展 科学的考评机制是引导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要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要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南阳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南阳市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考核。要从引导产业集聚区发展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效益的角度出发,制定重点考核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促使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高质量项目,逐步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二要加大奖惩力度。将产业集聚区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为政策扶持力度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以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沿着健康、科学的道路发展,真正成为加快南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