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一年 记者探访渠首大坝

26.10.2015  10:09
现场采集丹江水 - 新浪河南
争尝甘甜的丹江水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现场采集丹江水 争尝甘甜的丹江水

  □记者 张渝 陈骏 文 许俊文 洪波 摄影

  核心提示|中原、中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三天内辗转1100多公里,用行程在河南版图上画出一个“V”字,前来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的媒体大咖们,此行与“”结缘。在结束了“持中知变”高峰论坛之后,10月24日、25日,他们来到淅川、邓州,赶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即将迎来通水一周年的重要节点之前,对丹江口水库渠首大坝、湍河渡槽等水利工程进行采访。登船查看丹江水质时,他们纷纷称赞“水清味甜”。

   表心意 感谢河南人民为天津送去一渠“好水

  去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以下简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这个“世纪工程”为沿线百姓带来了哪些实惠?结束了10月23日的论坛之后,媒体大咖们拿起纸笔、相机,来到渠首大坝“一探究竟”。

  “首先是感谢,最重要的也是感谢,感谢河南人民为‘一渠清水送津京’所做出的贡献。”站在南水北调工程北上送水的“水龙头”——渠首大坝上,望着脚下正向北湍流至津京的碧水,天津每日新报的编委郭诗亮一连用了三个“感谢”表达着心情。

  他告诉大河报记者,去年12月27日,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历经1275公里长途跋涉,流进了千万天津市民家中。

  “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能腌咸菜。”郭诗亮说,在引滦入津前,天津人曾用这样的顺口溜调侃“又咸又苦”的海河水。“引水解渴”对于盐碱严重且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的天津而言,意义非同寻常。他说,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座传统工业城市,丹江水无疑解了天津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