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奏响贵阳孔学堂新春音乐会

18.01.2016  11:24
  音乐会在节目《远古的回响》中拉开帷幕 《诗经·商颂·玄鸟》营造了古商周的历史画卷 打击乐《牛斗虎》 隋唐坐部伎乐复原展演《瑞鹧鸪》 中国古琴学会会长徐君跃演奏《乌夜啼》   苗族姑娘演绎《四月八 诗词吟唱《阳关唱别

古笛悠悠、陶乐铿锵。为让贵州人民零距离感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1月15日、16日晚,由中国古琴学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共同打造的“贵阳孔学堂新春音乐会暨中国古琴学会10周年庆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倾情上演,800余名观众沉醉在千年古乐之中。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广智、贵阳市委副书记张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贵阳市委常委、孔学堂理事会理事长徐圻,市委宣传部部长、孔学堂理事会副理事长兰义彤等领导与观众一道,聆听了来自中原文化的远古回音。

华夏古乐将听众带入历史长河

15日晚,灯光映衬下的阳明大讲堂,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礼堂里座无虚席,欢声笑语。随着现代LED大屏亮起,现场观众伴随着悠扬、淳厚的古乐声,穿越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古笛与陶乐器组合演奏的《远古的回响》,一下子把观众带到史前文明;《诗经·商颂·玄鸟》营造了古商周的历史画卷;打击乐《牛斗虎》奏响时代的韵律;隋唐坐部伎乐复原展演《瑞鹧鸪》再现了盛唐的辉煌;诗词吟唱《阳关唱别》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旋律将听众带入历史长河,悠悠古乐,重现“华夏浪漫”。

此次音乐会上,华夏古乐团用带来的贾湖骨笛、两周编钟、编磬、唐琵琶等二十多件古乐器进行演奏,从远古之声、商周雅乐到盛唐乐舞,或演奏、或弹唱,将骨笛的悠远、陶埙的苍凉、古琴的清雅、洞箫的深邃等多种乐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同形式、多元角度为贵阳观众展现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独有魅力。

众多古琴名家烹制中国古乐盛宴

一场中国古乐盛宴,不可或缺的是被誉为“八音之首”的古琴表演。此次新春音乐会亦是中国古琴学会十周年庆活动。音乐会云集了众多古琴名家,中国古琴学会会长徐君跃、中国古琴学会原会长朱晞等名家亲临演出,刘善教、唐健垣等古琴名家联袂出演。朱晞带来的古琴金曲《流水》带领观众共赏了一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伯牙子期善弹乐听,终成知音”的传世佳话。音乐会特意选取了《平沙落雁》等古琴名曲让现场观众大饱耳福。

音乐会历时两个小时,这是现代与远古的对话,是中原文化与黔贵文化的交织,也是汉民族与苗侗等少数民族鱼水深情的交响。现场氛围如梦如幻,现场观众如痴如醉。他们惊叹古人的音乐创造力,和现代工匠的古乐复原能力。

没想到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理事会秘书长侯楠看完演出后说,此次演出让贵阳人民看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原文化五千年的传承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演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华夏古乐团演出的台风和水平都很高,希望有机会再合作。

贵州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局长说,古乐演出很好看,雅俗共赏。在孔学堂能有一场这样的演出,意义非凡。这次演出对弘扬贵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作用。观看表演的王女士是第一次观看古乐音乐会,她说:“没有想到中国民俗音乐原来形式这么丰富多彩,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硕果惊人

据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刘玉珍介绍,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于2000年,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从事古代音乐研究、复原、演出的职业乐团。乐团的乐器和服饰复原是考古研究成果的再现,它的曲目乐谱是在古代乐谱、琴谱的基础上,由多界别专家共同合作创编配译。10余年来,华夏古乐接待海内外观众近150万多人次,演出近万场,并以不同主题的音乐会,走进韩国、美国、泰国、土耳其等不同国家的多个大学,在传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华夏古乐团的演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表现,每一项都联带着科学考古学的背景和带有专利性质的研究过程。各界评论称这是一种融音乐、历史、文化情景的艺术表演,领略到河南乃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古代音乐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