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个开了半辈子火车的老司机 却被高铁惊住了

18.10.2018  07:23

 

程国顺老人工作时的照片

河南商报记者 王访贤/摄

河南商报记者 陈媛媛

“远看像拾破烂的,近看是个要饭的,到跟前一看是机务段的。”今年83岁的退休老人程国顺这样调侃自己曾经的工作经历。

从1954年入行,到1987年退休,在这33年的工作生涯中,程国顺作为老一辈郑州铁路人和火车司机,见证了郑州铁路的发展。

入行

第一次见到火车 他有点激动

重阳节的前一天,在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一个家属院里,河南商报记者见到了程国顺老人。

1935年,程国顺出生在许昌鄢陵。上学时,因为师范学校能管“一口饭”,他就在许昌上了师范学校,计划毕业后当个小学老师。可那时候,师资多,铁路职工少,程国顺服从安排,去了开封的技校,学习开火车。“我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培训的第三批铁路职工。”

进入技校之后,在开封火车站第一次见到火车时,程国顺有点激动,心中暗喜:“原来我就是来开这个大家伙的。”

工作

为了擦车 他们常去国棉厂捡棉丝

1954年,在开封为期一年半的培训结束后,19岁的程国顺正式进入郑州机务段工作,开始了他33年的铁路生涯。

刚开始,程国顺只是一名司炉(烧煤工),每个车组有3个人,司机、副司机和司炉。当了3年的司炉之后,他顺利考上了副司机,后来又成为司机,开始驾驶蒸汽机车。

他介绍,蒸汽机车需要烧煤,从郑州到商丘,客车烧4吨煤,货车烧8~10吨。一趟下来,人脏车也脏,但是为了把火车头的面貌搞好,每个车组的人都是想尽办法。“虽然苦,但是大家干劲儿大。”

用来擦车头的多是废旧的棉丝,擦完洗干净,晒干再用。“开始时,棉丝是发的,但发的不够用咋弄?只能去捡。”

每次下班之后,司机、副司机、司炉3个人就拎着一个破篮子,去国棉厂捡棉丝。“国棉厂的职工上厕所也用棉丝,要是在厕所看到很多棉丝,那可就‘发财’了,我们不嫌脏。”

家庭

妻子临产之际 他去跑车了

就在河南商报记者与程国顺老人交谈的时候,程国顺的老伴孙玉芝向我们表示,要出去一趟,边交代着,边给程国顺扣扣子、打理衣领,程国顺也凑在老伴的耳边应着:“好,好。”

工作时因为经常不回家,他对妻儿的照顾也比较少。他回忆,老伴生第一个孩子时高血压,他不在身边。到了老伴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有点难产,在医院住了好几天,眼看就到临产的时刻,可离他开车的时间就只剩下两个小时了。“到点了,咋办?要是请假,这个车就跑不成,最后我没敢吭声就走了。”

孙玉芝知道后,哭了,好在邻居的一句“别哭了,有我在这儿呢”,才让孙玉芝安了心。

感慨

曾经的老司机 还未坐过高铁

1987年,程国顺从郑州机务段退休。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速铁路成功运营,河南进入高铁时代。但现在说起高铁,程国顺却摇摇头说:“我已经(和时代)脱节了,退休30年,现在跟文盲差不多。”

郑州东站建好后,因为好奇,程国顺约着几个同伴去了。那时,他在心里嘀咕:“这高铁恁贵,谁坐呀?”但是等到他往候车室里一站,惊住了,候车室里竟然坐满了旅客。他站在高铁站台上,看到载着旅客的高铁列车从他面前驶过,他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河南商报记者问老人:“开了一辈子火车,就没想过坐坐高铁?”程国顺摇摇头:“老了,不想出门,也不知道能去哪儿了。”

在程国顺的一生中有两个特殊的“30年”,第一个“30年”带着他与铁路越走越近,第二个“30年”领着他跟铁路渐行渐远。虽然他开了半辈子的火车,至今不知道高铁里面是啥样,可老人说,他不遗憾,他为中国铁路的发展感到高兴。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