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千里润北国 ——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回眸

11.12.2014  11:40

   引子

  公元978年,北宋王朝谋划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襄汉漕渠,史上又称方城运河。

  这项工程计划从汉江支流白河开一条河道,引水北上,达于淮河水系的沙河,解决长江中上游及汉江湘江地区物资北运的问题。

  浩大的工程动用民夫官兵约10万人,牵动河南等地八州40余县。当渠道开至今方城县时,因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地高水不能至,工程半途而废,一项未竟的“南水北调”工程自此淹没于历史的风烟尘埃之中。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时序轮转,岁月更替。10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伫立于方城县襄汉漕渠遗迹旁,不远处,气势宏伟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已昂然穿越方城垭口,向着远方的天际无限伸展。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重要支流,亘古南流的丹江水,掉头北上,开启了远赴京畿的新征程。

  抚今追昔,心事浩茫。

  5000年来,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筑堰,从京杭大运河到南水北调,炎黄子孙秉承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兴利除害、江河安澜的不懈追求中,镌刻下一篇篇光辉壮丽的民族史诗。

  60余年来,从一代伟人经略江河,提出天才构想,到数代国人焚膏继晷、朝乾夕惕,中华儿女以气吞山河的新时代精神,谱写了一曲贯穿共和国历史的辉煌乐章。

  10余年来,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豫鄂两省34.5万移民泣别故园、浩荡迁徙;数十万建设者披星戴月、奋力鏖战,一条纵贯三千里的大运河豪迈地流淌在世界的东方。

  大江北去,绘旷世之华章;众志成城,铸千秋之丰碑。

  煌煌新渠,利泽万方。兹事伟哉,千古浩荡。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