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老友千里托孤 荥阳一家三代照顾智障孤女
“托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临终前将留下的孤儿托付给别人。
“义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在慈善城市荥阳,就有这样一个很“义气”的“托孤”故事:一个山西籍的智障孤女,两岁多时被姥爷托付给了远在荥阳的好朋友,现在,这个女孩已经17岁了……
昨日上午,记者在荥阳市建业社区新民街一号院居民吉周家里,见到了他的女儿——如今已经年满17岁的智障女孩吉雨。吉雨正端坐在电脑前听歌,妈妈禹慧娟正帮她梳头,禹慧娟说,“除了亲戚朋友,很多人都不知道吉雨不是俺亲妞”。吉周说,女儿的来历,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吉寅和他的朋友吉安说起——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申子仲/文图
半个世纪的情义
吉周的父亲吉寅是荥阳市高山乡穆沟村人,生于1930年。吉寅和同村少年吉安都是贫苦出身,年龄相仿,志趣相投。
1942年闹饥荒,吉安一家逃荒迁往山西绛县,但两个少年之间的情义并没有因此被阻断。
吉安一家在绛县落户开荒稳住了脚,到了解放初期,家境逐渐殷实。相比之下,固守荥阳老家,守着薄田耕作的吉寅一家,日子就清贫得多。重义气的吉安常常接济远在荥阳的吉寅,吉安家人口少,吉寅家人口多,而吉安接济“穷哥们儿”,从没有二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吉寅带着自己的5个孩子下海创业,在村里办起了阀门厂,因为诚信经营,生意很是红火。吉寅家也因此脱贫致富,成了村里的冒尖户。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远在山西的吉安一家,反而家道中落。吉安的妻子早逝,身边只有一个多病的女儿,名叫巧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此,吉寅反过来开始接济吉安一家,送钱送物,从来没二话。
老朋友临终托孤
1997年,吉安的女儿巧珍婚后生下女儿不久,病情加重,于1999年7月病逝。唯一能指靠的上门女婿,悄悄撇下岳父和两岁的女儿离家出走。吉安一家,只剩下祖孙两人,无依无靠。
不久,吉安也病倒了,临终前,他把唯一的外孙女托付给了自己的老朋友吉寅。
吉寅的小儿子吉周说,2000年初,父亲抱着一个女娃娃,从山西回到荥阳高山老家,当时的吉周已经结婚并育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我爹一进门就对我们两口子说,这闺女以后就是咱家的人了,你们就把她当成亲生闺女养吧”。
爷爷的嘱托
2000年初,河南大旱。吉寅给小女孩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吉雨”。一下子儿女双全,吉周和妻子禹慧娟也高兴得不得了。
“养着养着就发现问题了”,禹慧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吉雨的缺陷逐渐显露。“不好动,自己能在屋子里待一天。直到5岁的时候,我教她数数,还只能数到10。遇到问题反应很慢,后来到医院检查了几次,说是弱智,检测结果一直是智力三级”。
禹慧娟说,虽然吉雨智障,但家里没有一个人嫌弃她。老父亲吉寅更是宠得厉害,每次回家,总是先抱了孙女,再抱孙子。
2004年农历九月,74岁的吉寅因病去世。临终前,老人交代儿女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吉雨。还特意嘱托吉周夫妇说:“将来闺女大了,如果能找个疼人的好人家,就嫁了。如果找不到,你们俩就养着,不管啥时候也不能让人欺负着咱家小雨。”
“父亲的话,我们一直牢记着。”吉周说,父亲去世后,几个哥哥家对自己家也格外照顾。
妈妈的坚持
2002年,吉周一家从高山乡搬到荥阳市区。荥阳市京城路办事处和辖区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听说了吉雨的身世后,特事特办,很快给吉雨落了户口。
2003年,吉周夫妇送6岁的吉雨到荥阳市福利特教中心上学,独生子吉唐杰也开始上小学。禹慧娟每天接送俩孩子上下学,风雨无阻。儿子上的小学离家近,放学早。女儿上的特教中心在老城,路途远,放学晚。因为担心吉雨有闪失,每天下午到了放学时间,禹慧娟都坚持先接吉雨,让亲生儿子站在学校门口等。
街坊的惊讶
新民街的街坊,很少有人知道吉家的实情,一位姓王的大娘对记者说:“我听高山的乡亲说过,这家人心善得很。捡来的傻闺女能养十几年,说说容易,可一般人谁能做得来。”
“经常看到他们夫妇俩领着女儿到街心花园、植物园游玩,真看不出来,我一直都觉得本来就是一家人。”街坊张宁满脸的惊讶,“要真这么说,这家人可实在了不起啊。”
姐弟共同成长
吉唐杰只比吉雨小几个月,从小叫吉雨“姐姐”。
小唐杰聪明懂事,9岁的时候,父母就常让他帮忙做家务,买馒头、搬煤球、倒垃圾,等等。
有次搬煤球把小唐杰累坏了,他哭着对父母抱怨说:“为啥都是让我干,为啥不让我姐搬。”
吉周夫妇耐心开导儿子说:“你姐姐自己还不能照顾自己,虽说你叫她姐姐,其实你应该把她当成妹妹看。你的能力比姐姐大,所以你的责任也比姐姐大。”
此后,吉唐杰慢慢“端正了思想”,开始主动帮父母照顾吉雨。禹慧娟说,有时候他们夫妇有事外出,吉唐杰会自己买菜,在家里做饭给姐姐吃,还会带着姐姐去外面晒太阳。
四个字的意义
在吉周家里采访的时候,吉雨面对陌生的记者,眼神中透着一丝胆怯,不时扭头对禹慧娟喊声“妈”,然后一头扎到妈妈怀里。
“小雨很乖,只要吃得饱,就会开开心心的,也不给我们添多大麻烦。”禹慧娟说,吉雨现在已经能够自己穿衣吃饭,端碗拿筷,但语言表达能力依旧没有太大改善,到现在还只会说“妈、爸、你、饿”四个字。
而在记者看来,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既是吉雨的全部生活,又何尝不是她对祖辈的义、父辈的爱、同辈的情,最直白最朴素的诠释。
亲情守护 责任接力
“再等几年,争取给俺妞找个好人家。实在不中,我们俩就一直这样养着她,但我俩肯定不能陪她一辈子。”谈起以后的打算,吉周夫妇言语中多少流露出些许担忧。
毕竟,吉雨一天天长大,17岁已经是花季的年龄,而她的智力仍然顽固地停留在幼时。
昨天采访时,已经是技校生的吉唐杰不在家,远在南阳实习。记者电话采访了吉唐杰,这个17岁的男孩没有一丝含糊,“真到了父母老了的那天,我肯定会继续承担起照顾姐姐的责任”。
(本文特别感谢荥阳市京城路办事处郑鸿斌、牛栋梁大力协助)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