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千户村民年底将住上"高大上"的安置房,多亏了他!

21.05.2018  14:44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杨学栋 通讯员 连敬春 文/图

他把出名的落后混乱村变成了省市生态文明村,带头拆迁后,他下决心要让村民住上惠济区乃至郑州市最好的安置房;他当过村里40多年的村医,凭着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全村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他连续十多年连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年4月底,他又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他就是郑州市惠济区新城街道贾河村党总支书记张四喜。5月18日中午,河南商报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采访了他。“眼下我所有的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安置房建设上,这是关乎全村人切身利益的大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群众早一天回迁,我早一天睡个安稳觉。”张四喜说。

1040户村民年底前住上惠济区最高档安置房

“今年年底,全村1040户4160人全部回迁。我们的安置房窗户用的断桥铝,电梯是德国名牌,锁是智能指纹锁,和商品房的质量、结构完全一样,但我们安置房的楼间距比商品房还要宽阔,可以说,我们的安置房质量、档次是惠济区乃至郑州市最好的。”张四喜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当初拆迁时,部分村民听任谣言,抵制拆迁改造,污蔑张四喜出卖群众利益,甚至有个别村民夜里向张四喜家扔石头,往大门上倒粪便。妻子哭着对他说:“这书记咱不当了,你图个啥?”

张四喜顶住误解和压力,带着班子成员废寝忘食核算成本、细化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利益,挨家挨户做疏导工作。张四喜以诚心、真心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2015年4月,贾河村启动拆迁,张四喜第一个拆除了自家房屋,“村两委”干部跟着拆迁,村民也积极配合,3个月顺利完成了全部拆迁,且做到了阳光拆迁、和谐拆迁,创造了惠济区拆迁的最快速度。

“把群众当上帝,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为群众真办事、办实事,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张四喜对前来学习拆迁“秘诀”的人这样说到。

15年村支书,把出名混乱村变成省市文明村

2003年12月,张四喜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村两委”班子涣散,村干部威望低,人心散,治安乱,各项工作推不动,是全区有名的落后村。

张四喜先从优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制定选拔村干部“三条标准”:治不好一个家不能当组长,治不好一个组不能进村委,致富不帮贫不能当干部。

村党支部是全村发展的领头雁,张四喜提出要坚持“四管四抓”:管住党员不违纪,管住农民不违法,管住发展大方向,管住为民办实事;抓好生产促发展,抓好落实出成效,抓好财务勤公开,抓好村务创一流。

“三条标准”和“四管四抓”像是两大法宝,让村干部在工作上充满了激情和干劲,班子内部形成了干事创业、团结一心的喜人氛围。

村干部问题解决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也需要提高,为此,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贾河村制定出了惠济区第一套比较完备的《村规民约》,并大张旗鼓地宣传,每户一册,让全村男女老少都熟知《村规民约》内容,村民遵规履约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张四喜的带领下,贾河村由乱变治、乡风和谐,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容村貌发生巨变。张四喜先后被评为省、市劳模,惠济区十佳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贾河村也先后获得“河南省先进基层党校”、“河南省生态文明村”、“郑州市五好村党组织”、“郑州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40多年乡村医生,精心呵护全村人的健康

“其实,我最想干的还是村医。”张四喜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张四喜从小跟随祖父学医,1973年,17岁的张四喜初中毕业后,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他就进了村卫生所边学习边工作,自此踏上了村医路,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2015年村务繁重实在无法抽出时间给村民看病。

儿子10岁那年冬天,深夜突发高烧,张四喜正准备给儿子量体温,村东头的老范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门说:“四喜,四喜,快,我老婆哮喘又犯了。”张四喜拎起药箱就出门,并叮嘱妻子弓聪枝先给儿子喂一片安乃近。

“我们家里也离不开四喜,但不管家里事再急,他只要一接到电话、一个召唤,总是拔腿就走,我也是有苦说不出。”弓聪枝说。

弓聪枝的抱怨,在张四喜这里也得到了印证。“对家里,我付出的确实太少了,亏欠父母、妻子和孩子。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医德大于天。”张四喜说,“既然已经对不起小家,就一定要对得起大家。”

40多年的乡村医生,张四喜尽心尽力照顾到每一个群众、每一个患者,舍小家、为大家,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在平淡的工作中书写出了人生的高度。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