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济源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情况报告

28.03.2016  13:08

十二五”时期,全市以推进人的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人口与城镇化发展保持平稳增长,总人口、常住人口均略有增加,外出人口持续回流,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总体保持良好的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十二五”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1.  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快于户籍人口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全省3%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推算,全市2015年年末户籍人口为69.78万人,较“十一五”末增加2.15万人,增长3.2%,“十二五”年均增长0.64%;年末常住人口72.9万人,较“十一五”末增加5.32万人,增长7.8%,“十二五”年均增长率1.6%,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增长4.6个百分点。

2.人口出生率略有提升,增速有所加快

        全市2015年出生人口9696人,人口出生率为13.1‰,较“十一五”末上升1.7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724人,人口死亡率为6.48‰,较“十一五”末上升0.7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49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2‰,较“十一五”末上升0.83个千分点。2004-2013年十年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徘徊在5‰-6‰之间,呈缓慢回升的态势,2014  年突破6‰,2015年接近7‰,增速有所加快。

3.  城镇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增速有所放缓

全市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42.3万人,较“十一五”末增加9.18万人,增长27.7%;“十二五”年均增长5.5%。2015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02%,较上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二。从全国全省看,2015年全国、全省城镇化率为56.1%、46.85%,分别较2014年增加1.33和1.65个百分点,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2和11.17个百分点。分省辖市看,我市低于最高的郑州11.67个百分点,高于第三的鹤壁2.36个百分点,高于最低的周口20.17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2003-2008这六年是我市城镇化发展最快的阶段,年均增长6.8%,2009-2015这七年年均增长1.5%,增速有所放缓。

全省及分省辖市城镇化率

单位:%

市(县)

十五”末

位次

十一五”末

位次

2013

位次

2014

位次

全          国

36.2

49.68

54.77

54.77

全          省

30.7

38.8

45.2

45.2

省  辖  市

郑    州    市

59.2

1

63.6

1

68.3

1

69.69 

开    封    市

32.7

9

36.0

12

42.6

12

44.23 

12 

洛    阳    市

38.0

6

44.3

5

51.0

5

52.65 

平  顶  山  市

35.0

7

41.4

7

47.8

7

49.21 

安    阳    市

32.5

10

38.6

11

45.3

11

46.84 

11 

鹤    壁    市

42.6

2

48.0

3

54.1

3

55.66 

新    乡    市

33.6

8

41.1

8

47.6

8

49.03 

焦    作    市

40.0

3

47.1

4

53.2

4

54.85 

濮    阳    市

28.7

14

31.5

15

38.5

15

40.35 

15 

许    昌    市

32.0

11

39.1

10

45.7

9

47.57 

漯    河    市

31.7

12

39.2

9

45.7

9

47.54 

10 

三  门  峡  市

39.3

5

44.3

6

50.4

6

51.61 

南    阳    市

30.0

13

33.0

14

39.6

14

41.29 

14 

商    丘    市

26.1

16

29.8

16

36.5

16

38.23 

16 

信    阳    市

27.4

15

34.4

13

41.1

13

42.77 

13 

周    口    市

19.0

17

29.7

18

36.2

18

37.85 

18 

驻  马  店  市

18.7

18

29.8

16

36.4

17

38.08 

17 

济    源    市

40.0

3

49.4

2

56.4

2

58.02 

省直管县

巩义市

36.8

1

45.3

1

50.5

1

52.35 

兰考县

19.5

7

26.0

8

33.1

8

35.56 

汝州市

22.1

5

32.2

3

39.4

4

41.26 

滑    县

15.2

9

18.0

10

25.1

10

27.17 

10 

长垣县

21.3

6

31.8

4

39.8

3

41.91 

邓州市

26.0

3

28.3

7

34.6

7

36.62 

永城市

28.1

2

33.8

2

40.8

2

42.90 

固始县

24.3

4

28.7

6

35.5

6

37.43 

鹿邑县

13.0

10

29.1

5

35.9

5

37.85 

新蔡县

18.1

8

21.9

9

28.4

9

30.21 

          二、“十二五”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特点

1.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人口红利”逐渐消退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抽样调查结果为18.18%、73.52%、8.3%。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与“十一五”末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小幅减少,比重分别下降2.72个百分点;少儿人口变化较少,比重增加0.9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老年人口比重年均提高0.35个百分点。

近几年人口出生率的回升使少儿人口比重略有上升,2015年较“十一五”末提高0.98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2%左右。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态势和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宽,今后几年少儿人口比重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伴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全市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回落,由2010年的76.24%,降至2015年的73.52%,呈逐年减少态势。全市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十五”末为6.5%,“十一五”末达到6.6%,十年仅增加0.1个百分点,而2015年已经达8.3%,“十二五”五年就增加近2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认为,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占14%时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占20%时则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从数据看,全市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且呈逐年加深的态势。

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劳动力资源逐年减少,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快速上升,标志着人口负担在加重,人口红利在逐渐消退。

2.人口婚姻状况稳定,社会和谐基础稳固

      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口婚姻状况和全省一样也表现出有配偶人口比例高,未婚、离婚和丧偶比例低“一高三低”的特点。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初婚有配偶人口的比例达到74.2%,较“十一五”末上升了3.9个百分点;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7.9%;离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较“十一五”末上升了0.3个百分点;丧偶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较2“十一五”末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与“十一五”末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5岁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和离婚人口比例呈逐年小幅上升趋势。这“一高三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人口普遍结婚和婚姻稳定的特征。

        调查数据也显示受教育程度对人口的婚姻态度和状态影响较大。在未婚人口中,文化程度越高未婚的比重越大,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的比例为19.2%,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未婚比例为80.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中未婚人口的比例则高达31.5%。在离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离婚人口比重也越高的趋势也有所体现。

婚姻状况的构成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男性比例高出女性13.4个百分点,离婚男性比例高出女性13.6个百分点,而丧偶女性比例却高于男性4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则未婚比例也要高出女性;老龄人口死亡上女性丧偶比例高出男性,说明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女性。

3.人口由流出型向流入型转变,山区人口快速向城区集聚

近几年,全市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区规模逐步扩大,城市框架不断延伸,产业的集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一是富士康集团和高校对人口的吸纳力逐步增大。2012年富士康项目在济落地,截止目前集聚从业人员达3.9万人,其中有1.6万人的人口来自市外,其余2.3万人多来自市平原和山区镇。河南黄河科技大学在济源设立分校,2015年在校生人数约2000人,其中90%为市外人口。另外,随着济源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济源人口已实现流出型向流入型的转变。二是山区人口正加速向城区、镇区、集聚区流动。从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看,下城务工经商、就学陪读是造成山区人口流出较多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看,随着城市及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大力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山区镇人口流出最高的已达50%以上,平原镇人口流出也在20%以上,流出人口多在中心城区。全市五个山区镇,共有户籍人口约17万人,抽样调查显示约有超7万人流入到城区或镇区。

  4.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镇化成为推动发展新引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市进一步加大城建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各项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区域的容纳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末期的4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占市区面积(1894平方公里)的比例由1.7%提高到2.3%,提高了0.6个百分点。用水普及率达99.93%,较“十一五”末提高0.1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达98.31%,较“十一五”末提高15.2个百分点。  城镇化促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从产业发展看,第二、三产业增长显著,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劳动力影响加大,2014年,全社会从业人员达47.89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了6.48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分别吸纳社会劳动力17.9万人和16.01万人,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增长36%和6.0%。城镇化促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2014年市区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555.5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34.9万平方米。排水管道416.8公里,“十二五”末增加98.8公里。城镇化让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3.4平方米,比“十二五”末(35.2平方米)提高8.2平方米。“十二五”前四年房地产完成住宅累计完成投资105.4亿元,较“十一五”五年累计还多21.4亿元。城镇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多年保持100%,2014年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1.9%,较“十一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25平方米,较“十一五”末增加1.9平方米。

  三、“十二五”人口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城镇化发展对外来人口的吸纳和集聚能否持续长久。

全市人口流动的方式、趋势较“十一五”有了结构和规模上的不同,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全市吸纳外来人口超5万人,山区人口向城区集聚超10万人,且这种人口流动趋势还在延续并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吸纳集聚了大量外来人口,外来人口集聚带来的城市的繁荣,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这些人为了生活更美好来了,如何住得下,留得住,真正在这个城市扎根发芽,而不是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一个城市对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否持续,才是今后新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城镇化过程分为起步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成熟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三个不同阶段。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预计达57.6%,是全省城镇化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市之一。但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市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一是因为经过前十年的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减速换档期,由原来的规模扩张式发展向提质要量发展。二是因为城镇化发展的提升空间在缩小,提升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容量在变小。三是外来人口能否真正市民化,农民的土地、房屋能否直正货币化,人们的收入水平能否真正提高,都会影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要想保持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3.人口老龄化呈更为典型的“未富先老”态势,社会养老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河南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中,依赖国家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占17.36%,低于全国11.94个百分点;依赖劳动收入的占38.43%(主要是农村居民);依赖家庭成员供养的占41.55%,所占份额最高;财产性收入仅占0.27%,农村老年居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城镇老职工的福利房产尚未形成养老资产。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结构,制约经济发展,家庭和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等等。

四、“十三五”人口和城镇化发展展望

        人口:“十三五”,随着二胎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和实施,以及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口的集聚,全市常住人口总量仍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出生率会持续走高,老年人口比重也会持续加大,但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会出现一个积极变化。预计2020年全市人口常住人口会达到76万左右。

        城镇化水平:“十二五”,全市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仅为1.7个百分点,低于“十五”年均2.3个百分点的增长水平,与“十一五”年均增长持平。特别是2013、2014、2015年全市仅增长1.4、1.6、1.62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会在65%左右。

  五、“十三五”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人口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之一,通过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与措施,主动服务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探索全市未来人口发展的政策导向,努力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科学规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稳步提高生育水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2014年,单独二胎政策开始实施,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为人口总量合理增长,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综合考虑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滞后性影响,在人口总量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要稳步提高生育水平,逐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增加劳动力资源补给。

        2.以人为本,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随着城镇化和产业集聚的发展,大量人口在向城区和镇区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也由流出向流入转变,人们向往城市美好的生活,城市生活、居住,城市的容纳力,基础设施保障力,都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要加快落实中小城镇户籍改革制度,加强中小城镇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基本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创造外来人口进城的良好条件。让外来人口在自愿的前提下,有意愿、有信心、有能力向中小城镇聚集,真正使外来人口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3.完善健全制度,解决外来人口后顾之忧。一是要大力完善推进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制度,加快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新格局,营造各类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二是积极推进土地和户产确权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和房产使用权流转市场,使农民有进城落户生活的资本,在城市能住得下,住得安心。三是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构建城乡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镇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