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商丘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3.03.2016  09:14

十二五”时期,商丘紧紧围绕“两高一低一提升”和富民强市目标,牢牢把握“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以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为载体,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加快商丘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务实发展,全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1-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分年度看,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增长11.8%、10.8%、10.5%,2014年增长9.2%,2015年增长8.7%,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继2009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后,全市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5年达到1803.93亿元,占全省的4.9%,比2010年增加660.14亿元,年均增加132.03亿元,比“十一五”年均增量多14.97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逐年提高。 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5085元提高到2485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67.8%,年均实际增长10.9%。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 2011年为2752美元,2012年为3016美元,2013年为3403美元,2014年为3762美元,2015年为399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4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3%提高到2015年的8.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71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随着财政实力的日益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382.8万元,比2010年增长112.7%。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2011-2015 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年均分别增长39.3% 、23.2%、21.9%、18.5%和10.2% 。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十二五”时期,商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调促增、以变促进、以转促好,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6.1:46.5:27.4调整为20.9:42.2:36.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5.2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粮食产量继2011年突破120亿斤后,连续五年稳定在120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38.45亿斤,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年均增长3.0%,实现“十二连丰”。畜牧业平稳增长。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肉、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为53.80万吨、30.13万吨和28.72万吨,比2010年增加3.4万吨、3.01万吨和3.12万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88家,科迪乳业、诚实人面业、宏伟饮品等8个产业化集群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08.48万千瓦,是2010年的1.1倍,年均增长2.0%;机耕面积717.38千公顷,与2010年相比,增加68.28千公顷。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截止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8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61家。科迪集团、金振源电子、嘉施利化肥、哈森药业、香雪海电器等40多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目前,全市已形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3个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69.60亿元提高到685.87亿元,年均增长15.0%,高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0%,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结构更趋合理。2015年,全市六大高载能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50.0%下降到34.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家,获省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省级高新区2个,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8.98亿元,比重比2010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六大高成长产业实现增加值335.46亿元,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6%,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服务业发展提质提速。 十二五”时期,商丘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4.78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0.8%;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7.4%提高到36.9%,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金融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22亿元、34.22亿元和33.9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3倍、2.1倍和6.3倍。与互联网有关的新兴业态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32亿元,网上零售交易额完成17亿元;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已入驻企业1005家,累计交易额突破10亿元;实现快递业务量2306.76万件,同比增长84.6%;实现业务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56.9%,成为 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内外需求均衡驱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在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大力提升外向型经济规模,增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市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衡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呈现积极变化。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商丘紧紧抓住东南沿海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顿汉格力、史丹利、澳柯玛冷藏车、白云仓储、亿丰物流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项目,为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15年,全市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13个,比2010年增加356个;完成投资946.59亿元,是2010年的4.5倍,年均增长35.1%。项目的不断增多,助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717.25亿元,是2010年的2.6倍;累计投资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 6308.78亿元,年均增长21.4%。在投资总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显现。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1269.4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到90.0%。产业集聚区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资1159.95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4%。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 商丘以市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打造消费平台,先后建成全国第五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光彩大市场、建材大市场、钢材大市场、梁园鞋业市场等一大批在豫鲁苏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市场,同时大润发、大商新玛特、丹尼斯、沃尔玛、苏宁电器等知名商家相继进驻商丘。截止2015年底,商丘共建成商品交易市场386个,年交易额676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26个,各类市场主体总量接近30万户,消费市场购销两旺、繁荣活跃。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 813.18亿元,比2010年增加406.94亿元,年均增长14.9%。城乡居民消费协调发展,零售额分别达到599.86亿元和213.31亿元,年均增长15.6%和14.2%。新型消费热点逐步显现,汽车、家用电器、金银珠宝、中西药品等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典型商品,引领居民消费新理念。

外贸出口增长明显。 十二五”时期,商丘不断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全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4053万美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6.5%。其中,出口总额28433万美元,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8.9%。

四、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十二五”时期,商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效益逐年提升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9.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0%;实现利润133.3亿元,比2010年增长24%,年均增长4.4%;上缴税金65.63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7.0%。企业效益逐年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11-2014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4.4%的增速支撑了10.6%的GDP增长,年均弹性系数为0.42,比“十一五”低0.1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节约集约,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2014年,全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由2010年的4.57万吨、2.87万吨下降到4.39万吨和2.35万吨,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9.9%提高到2014年的2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66.8%提高到90.5%,出境河流断面综合达标率超过84%,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园林绿化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

五、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更加关注大学生、困难职工、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就业人数不断增多。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539.02万人,比2010年增加33.3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8.3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74元,比2010年增加8096元,年均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25元,比2010年增加3352元,年均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0年的667.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36.1亿元,年均增长16.7%。

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39元,比2010年增加5005元,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62元,比2010年增加2372元,年均增长16.2%。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98.3台、彩色电视机122.5台、空调104.9台、计算机64.9台、汽车25.3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十二五”时期,商丘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各项保障待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5%以上。2014年,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44.9万人,比2010年增加17.7万人;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7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发放农村低保金4.5亿元,是2010年的1.9倍。

六、科教文卫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商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4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7.7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9所,在校生6.72万人;普通中学436所,在校生51.65万人。其中,高中33所,在校生17.11万人;初中403所,在校生34.54万人;小学2179所,在校生76.8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创新方兴未艾。 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81家,比2010年增加44家。这些企业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实施科技创新,全年开发科技项目156个,比2010年增加26个;申请专利132件,比2010年增加29个;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值26.66亿元,是2010年的3.0倍;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5.06亿元,是2010年的3.1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483个,其中医院6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19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8个;拥有床位30189张,同比增长3.3%;卫生机构人员5.6万人,比2010年增加1.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是2010年的1.3倍。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01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机构数972个,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机构930个,文艺创作与表演机构12个,群众文化活动机构12个,图书馆8个;有线电视用户68.85万户,入户率26.3%,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图书发行网点374个,从业人员2913人。

回望“十二五”,商丘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压力和挑战,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十三五”,商丘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务实重干,全力推动商丘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