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三门峡市工业发展回顾

03.05.2016  11:43

十二五”时期,三门峡市工业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阶段形势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努力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促进三门峡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规模总量扩张,经济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三门峡市工业转型发展、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三门峡市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黄河“金三角”区域优势,做精做实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高新产业。同时,三门峡市工业下行压力明显,工业结构调整经历爬坡过坎,艰难爬行,工业增长速度呈现中速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相比,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5年,三门峡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90.92亿元,比“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增加128.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2.03亿元,比2010年增加95.07亿元,年均增长10.7%。增长速度分别比“十一五”降低9和10.9个百分点。

2015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40家,比“十一五” 末期增加35家,增长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83.17亿元,比2010年增加1379.73亿元,增长65.6%。其中超过300亿元一家,超过200亿元一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4家,比2010年增加一家,

二、转型已见成效,结构逐步优化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5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02.0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1%,比2010年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5.12亿元,占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2.3%,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企业规模壮大,抗御风险能力增强。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5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471家,占三门峡市工业企业的73.6%,完成工业增加值336.98亿元,占三门峡市工业增加值的56%,比201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对三门峡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9.0%,比“十一五”末期提高82.6个百分点。

(三) 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

2015年,三门峡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6.36亿元,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4.3%,较“十一五”末期提高5.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03.72亿元,增长5.7%,从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一直高于三门峡市增长(2013年高0.5个百分点,2014年高9.6个百分点,2015年高3.9个百分点),三年平均增速为12.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7.2%,比2013年提高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三门峡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 高载能行业结构调整成效凸显

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高载能产业的转型发展,随着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抑制重复建设、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高载能产业转型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三门峡市煤炭、化学、有色金属、非金属、黑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载能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7.11亿元,下降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1%,比“十一五”末期降低5.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48.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0%,比2010年降低6.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高载能行业年均增长7.3%,增速低于三门峡市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三门峡市工业增长对煤电铝等资源消耗的高载能行业依赖性逐步降低。部分高载能、附加值低的行业产品产量增长缓慢或减少。2015年,三门峡市原煤产量123万吨,比2010年降低93.8%;发电量19亿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86%;电解铝产量22万吨,比2010年降低40.5%;氧化铝产量601万吨,比2010年增长42.8%。

(五)以产业集聚区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作用显现

近年来,三门峡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培育新优势、增强竞争力为主导,大力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区做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作用,多个重大工业项目陆续落地投产,产业效应逐步显现。三门峡市正在形成以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型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龙头的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2015年,三门峡市7个产业集聚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2.8%;完成工业增加值269.50亿元,占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8%,增长2.6%,高出三门峡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6.9亿元,占三门峡市比重为53.9%。产业集聚区对三门峡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三门峡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新增动力。

三、新型 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传统工业产品逐年缩小,新型工业产品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多。如,改装汽车2015年达到3.86万辆,比2010年增长2.7倍;汽车配件395.26万件,比2010年增长55.4%;电力电缆684.5万米,增长8.6倍;打印机7.1千台,增长2.2倍;电子元件1351万只,增长41.3%;变压器(2015年生产4796千伏安)、家用洗衣机(89.69万台)、电子计算机整机(2.58万台)、液晶显示屏(1338万片)等从无到有,不断填补三门峡市工业发展的历史空白。

部分传统产品停滞不前或逐步被淘汰,如原煤,2015年产量为123万吨,比2010年降低93.8%;电解铝产量22万吨,比2010年降低40.5%;果汁饮料19.59万吨,下降25.6%;烧碱4.06万吨,下降36.2%;化肥13.86万吨,下降20.1%;铅7.11万吨,下降16.9%;水泥570.81万吨,增长36.4%;氧化铝产量601万吨,比2010年增长42.8%;布、平板玻璃、生铁等产品已经从三门峡市工业产品中消失。

四、效益不断提高,质量更加优良

2015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83.17亿元,比2010年增长65.6%,年均增长10.6%;资产总计2728.26亿元,是2010年的1倍,年均增长15%;利润总额213.39亿元,比2010年增长5.5%,年均增长1.1%;税金总额57.42亿元,比2010年增长8%,年均增长1.5%。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新常态,三门峡按照“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三门峡市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工业经济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平台上,进入了转型升级、蓄势崛起的新阶段。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全国、全省工业经济下行趋势下,三门峡市工业经济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传统高耗能产业等行业下降趋势对三门峡市工业经济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较小。 “十三五”已经来临,三门峡工业有机遇挑战,也有困难阻碍。但只要放下包袱,坚定信心,紧抓机遇,迎难而上,三门峡工业必将取得由传统工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的优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