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河南城市发展报告

05.01.2016  14:29

  “十二五”以来,河南城市 1 经济快速增长,财力显著提升,规模继续扩大,基建更加坚实,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初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二五”以来,河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河南城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城市GDP由2010年的657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124亿元,增加455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幅度为58.32%,年均增长12.17%;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28.46%增加到2014年的31.84%,提高3.3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三次产业绝对量均有较大增加,其中第三产业增加最多,增加了2448亿元,其次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增加1925亿元和179亿元;城市三次产业的构成由2010年4.20:51.74:44.06的“二三一”模式转变为2014年的4.09:47.88:48.04“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二)城市财力显著提升

  2014年,河南城市公共财政收入为1464亿元,比2010年的733亿元增加了731亿元,增长近一倍;公共财政支出为2037亿元,比2010年的1124亿元增加913亿元,增长81.23%,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73.30%,其次是交通运输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56.41%和104.39%,其余依次是医疗卫生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和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了88.55%,79.53%,57.11%,41.94%和40.32%。

  (三)城市规模继续扩大

  2014年底,河南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877平方公里,比2010年的1547平方公里增加330平方公里,增长21.33%;城市年末总人口由2010年的2135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2254万人,增加119万人,增长5.60%,年均增长1.37%。

  (四)城市基础建设更加坚实

  随着财力增强,城市基础建设投入的增加,河南城市基础建设更加坚实。2010-2014年,河南城市维护资金支出由167亿元增加到209亿元,增加42亿元,增长24.83%;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由16440万平方米增加到21121万平方米,增加4681万平方米,增长28.47%;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811万立方米/日增加到854万立方米/日,增加43万立方米/日,增长5.35%;供气总量由22.91亿立方米增加至31.49亿立方米,增加8.58亿立方米,增长37.47%;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由13862辆增加到19198辆,增加5336辆,增长38.49%;绿地面积由52452公顷增加到67490公顷,增加15038公顷,增长28.67%。

  (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2014年河南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9592亿元,比2010年的4316亿元增加了5276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10%,全年新增固定资产由2010年的233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485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49.43%,年均增长10.56%。

  (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险意识增强

  “十二五”以来,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5930元增加到2014年的23672元,增加7742元,增长48.6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0年的10838元增加到2014年的16184元,增长51.58%。2010-2014年,每百户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由6辆增加到21辆,增加15辆,增长2.5倍;每百户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由167部增加到212部,增加45部,增长27.11%;每百户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由56台增加到79台,增加23台,增长40.6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33平方米增加到39平方米,增加6平方米,增长19.4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全省保费收入由2010年的78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0亿元,增加253亿元,增长32.18%,其中人身险的保费收入由653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增加111亿元,增长16.92%。

  (七)城市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14年河南城市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有8.29万人,比2010年增加1.30万人,增长18.6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由2010年的132.6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55.96万人,增加23.29人,增长17.55%,河南城市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和学生数增长比例同步,高等教育事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2014年,河南城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1500万册,比2010年增加357万册,增长31.24%;2014年订销报刊杂志累计份数为4.12亿份,比2011年的3.72亿份增加0.40亿份,增长10.91%。

  2010-2014年,河南城市医院、卫生院个数由904个增加到970个,增加66个,增长6.80%;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12.87万张增加到18.31万张,增加5.44万张,增长29.74%;医生数由5.83万人增加到8.05万人,增加2.22万人,增长27.60%。

  2010-2014年,河南城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471万人增加至650万人,增加179万人,增长38.0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470万人增加至1000万人,增加530万人,增长112.67%。

  (八)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初显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河南环境保护治理成效初显,2010-2014年,河南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4.33亿吨下降到12.72亿吨,下降1.61亿吨,降低11.22%;工业二氧化硫在产生量增加的情况下,排放量逐年降低,由107.20万吨下降到100.00万吨,下降7.20万吨,降低6.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9.98%增加到85.80%,增加5.82个百分点。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中心城市数量少,辐射带动作用弱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从城市建成区面积看,2014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为413平方公里,比处于第2位的洛阳市(194平方公里)多219平方公里,是处于17位的三门峡市(30平方公里)的13.77倍。从经济总量看,2014年郑州市市区GDP为3703亿元,处在第2位的洛阳市(1302亿元)是郑州市的35.16%,处于第17位的三门峡市(166亿元)仅是郑州市的4.48%,全省除郑州市外的16个城市市区的经济总量之和为7422亿元,只相当于郑州市的2.004倍。从人口承载力来看,2014年郑州市市区人口为533万人,占其余16个城市市区人口之和(1721万人)的30.97%,是处于第2位的洛阳市市区人口(196万人)的2.73倍。由此可见,河南除郑州市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外,其余16个城市其凝聚力和辐射力非常有限。

          (二)从业人员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十二五”以来,河南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二三一”模式转变为2014年的“三二一”模式,但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2010年河南城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0.61万人,第二产业为179.08万人,第三产业为170.37万人,就业结构为0.17:51.16:48.67;2014年河南城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0.77万人,第二产业为274.72万人,第三产业为214.59万人,就业结构为0.16:56.06:43.79;4年间,河南城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绝对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第二产业增加人数最多。从比重上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

  (三)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雾霾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虽然我省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初显,但雾霾等环境问题仍旧较为突出。从以往数据看,除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垃圾无害化等得到一定治理外,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污水处理等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十二五”以来,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由271.03万吨增加至305.03万吨,增加34.00万吨,增长12.55%;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由46.60万吨增加至66.51万吨,增加19.91万吨,增长42.72%。

  三、新常态下加快河南城市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培育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进一步加快全省经济发展,“十三五”时期我省应着力培育发展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首先要培育的中心城市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对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能力较强,具有比一般城市更强的经济势能;其次是这些城市要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能够为全省提供一些较高层次的服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和主导作用;再次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这些城市进行政策支持和相关扶持,使其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发挥其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作用,从而将全省的交通、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进一步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一定程度上,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求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即人才规模及结构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目前河南城市从业人员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情况看,一方面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但劳动生产率偏低;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优化调整从业人员结构,一是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出更多劳动力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二是各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通过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等职业教育、政府组织培训、社会培训机构等方式积极培育高素质人才,以提升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适应新兴服务业发展需要;四是要遵循产业客观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的有关理论,以达到“第三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动态匹配,最大限度促进我省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从业人员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三)切实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居民生存环境。当前环境客观监测与公众主观感受之间的不一致,提醒我们要思考环境问题的新趋向,提醒我们环境问题已到了每个人都必须负起责任的时刻。首先要从各渠道加强宣传环境保护理念,使环境保护理念意识扎根于人们心中。其次要依照"十二五”规划,加快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实行垂直管理,要提升法治力度,依法环保道路。第三要加大对企业的审批和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执行力度,切实将法律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大对交通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交通等公共事业,完善公共设施,为大众低碳出行、绿色生活创造条件,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风尚,从而促进环境改善。

   1 城市:指城市市区,包括城区,不包括市辖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