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攀上“富亲戚”(聚焦·走进西部县医院③)

13.06.2014  10:33

  1.全面托管人财物

  推行内部改革后,职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过去有活人人躲,现在有活抢着干

  “病人回流了。”这是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人民医院120驾驶员王鹏最强烈的感受。“院里5辆救护车,过去每天至少有3辆都在往市里转运病人,现在最多只有一两辆。”他说。

  2011年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这种托管模式,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托管,是对人、财、物的全面托管。”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赵聪介绍说,要在托管医院输入服务理念,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

  全面接管蒲江医院的经营管理权后,成都市三医院改组了蒲江医院管理层,委派院长助理担任蒲江医院院长,带领管理团队、临床专家长期入驻;派出4名医学博士分别担任重症医学科(ICU)、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业务科室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服务。

  推行内部改革,定编设岗,实行竞聘上岗,建立重视能力、突出责任、强化竞争、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撤“科”并“部”,管理岗位公开竞聘上岗。将职能科室合并为“部”,设置15个职能科室和业务部门、17个管理岗位;医院原中层干部就地解聘,分3批次开展管理岗位竞聘,选拔了一批品德好、能力强、肯吃苦、有朝气、敢担当的医务人员走上管理岗位。

  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医院实行了量化考核,强化医疗成本核算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转变过去仅重视收入的观念,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节约意识,将成本和费用控制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

  放射科实行成本核算后,主动开源节流,降低不必要的物资浪费。所有一次性耗材,小到签字笔笔芯、大到打印纸及胶片等,均实行专人专管、实用实领管理。“通过此项管理,我们科室运行成本在过去基础上降低了10%以上,每月节省开支一两万元。”放射科主任石锦说。

  让石锦高兴的还有,职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管理上的难题迎刃而解,过去有活人人躲,现在有活抢着干,有效解决了过去科室职工不愿做事、上班得过且过、对病人态度生硬等问题。

  在医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指导下,各科室内进行了绩效二次分配改革,打破过去大锅饭、论资排辈分配方式,科室内所有工作岗位实行量化管理,绩效的70%与科室职工工作量挂钩,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惩分明的分配原则,每月绩效公开透明,推行对绩效量化与科室制度相结合的管理。

  2.医疗技术上台阶

  高端医疗技术人才进驻后,医院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当地空白

  “成都市三医院不仅派驻了管理团队,还派来了专家团队,进行技术帮扶。”蒲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曾雪峰介绍说,3年来,共有112位专家轮流驻扎蒲江医院开展坐诊、查房、手术,推广新技术和新项目的临床应用,通过“传、帮、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高端医疗技术人才进驻后,医院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当地空白。如胃癌根治术、右半肝切除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抢救、恶性心律失常和顽固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抢救等,部分医疗技术已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成都市三医院还注重学科建设。先后成立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CU)和肛肠科,筹建血液透析室。同时,将原外一科细分为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原外二科分为神经外科、骨科,原内二科分为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科室分科后均实行独立核算,使医院真正向专科化方向发展。

  “ICU科室和血液透析室都是蒲江历史上第一个。”戴雪峰自豪地说。

  但是,当时落后的设备让戴雪峰羞于启齿。“托管前,医院机器检查设备非常落后,有一台10多年前成都市三医院赠送的二手CT,图像呈毛玻璃样。有一个用了10多年的彩超,在托管后一个月就坏了。”

  说起设备,呼吸内科主任张琼也深有感触:“比如说以前呼吸衰竭的病人,由于没有无创呼吸机,不少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疗,一部分病人就死掉了。有条件的就转大医院了,病人流失很多。”

  托管后,医院购置学科建设发展急需设备,先后投入3200余万元,有计划、分批次购置了彩超、螺旋CT、电子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高效性,并为专科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2月,呼吸科从大内科里分出来,蒲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曾雪峰是当时从成都三院派来的专家,担任首任科室主任。“曾博士来了以后,很快就购置了飞利浦V60无创呼吸机,用了以后效果确实比较好。目前县内大多数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都可以解决问题。我们还引进了肺功能仪器设备,现在不仅可以做肺功能全套,还可以做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  张琼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