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联体”运行近4年 医院抱团发展如何走得更远
新华社近日报道了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郑州市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盟,省医定期对联盟内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以保障患者享受到同质的医疗服务。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抱团”发展的“医联体”模式再次引发关注。
其实“医联体”并非新生事物。2012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牵头与43家二级、一级医院组建了我省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分级诊疗。首个“医联体”成立近4年了,基层医院的技术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记者近日就此做了相关调查。
基层医院、患者受益最多
首个“医联体”成立之初,中心医院派出30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去马寨镇人民医院工作,保证每天至少一名专家在马寨医院坐诊。在中心医院帮扶下,马寨医院的门诊量稳步增长,分级诊疗的效果初现。
荥阳患者小宝(化名)就是“医联体”的受益者。在荥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小宝,高烧不退疑似脑炎。医生通过转诊绿色通道,安排他到中心医院治疗,一周后病情稳定又回到荥阳二院康复治疗,给他省了不少费用和时间。
“医联体”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医院实施技术帮扶,“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医疗资源共享。据统计,截至2015年,首个“医联体”内开展双向转诊57256人次,其中上转32199人次,下转25057人次。如今,首个“医联体”的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76家。安阳、南阳、周口等市也纷纷成立“医联体”,“医联体”在我省遍地开花。
日前,医联体又有了新探索。今年8月6日,中心医院和新密大隗卫生院尝试实时网络会诊,利用互联网,将村所、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医院联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把中心医院的技术一竿子插到了基层,在基层留下医疗队。把基层建设好,分级诊疗才有希望。”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说。
发展“瓶颈”有待突破
不是所有基层医院都能像马寨医院一样享受到一对一的帮扶。一名基层医院的全科主任说:“专家都那么忙,啥时候能来社区坐诊,说不准。”在他看来,首诊在社区的效果也不明显,“患者有急病、重病,一般都直接奔大医院去了。”
患者康复治疗回社区,也遇到了现实难题。目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是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而大医院除了基本药物外,还有很多品种。记者在郑州市五里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市民周老先生。老人在大医院治疗动脉栓塞一周,病情稳定,想带着治疗方案来社区卫生中心继续治疗,得知社区没有相关的溶栓药,老人扫兴而去。
另外,医生多点执业难突破;医保方面,病人要在基层结算后才能转入大医院治疗,反之亦然,双向转诊的优势并不明显。
“医联体”这个模式的确提供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新思路,但是面临的阻碍也很明显。“医联体”要想走得更远,需要的是更多配套政策的落地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河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逯彦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