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宏:医疗联合体有望缓解看病难题
林新宏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卫生局协调该区所辖地段内的4家三级甲等医院、区内的其他医院和15个街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起“区域医疗联合体”。所谓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医疗资源现状,按1~2所三甲医院联合若干个二级医院和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规划布局全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医疗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分级诊疗和转诊预约等院际协同服务。(9月19日《羊城晚报》)
当前,我国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中心城市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医护人员队伍力量雄厚,占据各种资源优势。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员不足、队伍薄弱,难以适应区域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不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只能在惨淡经营中勉强维持运转。
正因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城乡社区病人才不得已一窝蜂涌向大医院,形成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发展的恶性循环和城市中心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而区域医疗联合体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顺天应人,势所必然。
广州市海珠区按照区域医疗联合体协议精神,每个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以技术、服务为纽带,职责共担、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三甲医院的资源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社区卫生机构的资源,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凸显程度便大为减轻。以服务病人为主旨,以提高社区卫生保健水平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策略,医疗联合体必将在区域医疗保健服务中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
其一,社区居民群众看病更为便利。医疗联合体的建立,使区域内上下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务人员的交流成为常态。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堂、会诊、查房、组织病例讨论。居民群众看病不必经历一号难求之苦,也可减少长时间排队候诊之烦,还可能不必支付昂贵的专家挂号费,在家门口的社区诊所即可享受便捷的三甲医院诊疗及专家级服务。看病难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其二,社区医务人员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作为所在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牵头单位的三甲医院,定期安排社区全科医生的进修培训,组织大型公共医疗卫生讲座,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及慢性病管理能力;对区级医院各科室实施“结对帮扶”,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卫生服务水平。
其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有序而良性运转。在区域医疗联合体内,牵头单位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统筹安排医联体内医务人员的上下交流和出诊工作。成员单位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负责慢性病人的康复和护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其四,医疗资源盘活,服务成本降低,资源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社区居民患病应该去哪一级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医务人员会给出合理建议和安排,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作出优化选择。
或许,看小病、花大钱、动辄开大处方、做大检查的这一现象将大大减少。按照区域医疗联合体规定,经有序转诊的社区居民患者在三级医院可以享受“一免三优先”即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的优待,从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优化的服务。区内不同层次的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良性循环。看病贵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许多上级医院派出医务人员深入城乡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但大多只是帮一阵、扶一程,充其量只是起“授之以鱼”“输之以血”的作用,纵能济困于一时,却难以获益于长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像广州市海珠区那样以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为策略、以医疗联合体为基础、以建立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的探索实践,却是既着眼于当下,又立足于长久的改革大计。
既是改革,就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但是无论如何,问题和困难只能在改革中解决,也一定能够在改革中得到解决,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运作模式一定会在改革中得到完善,直到形成长效机制。因为它的目标、路径和策略都是合理的,措施也都是切实可行的。在国家投入不足、卫生资源稀缺且配置失衡的当下,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探索实践,不啻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主动作为,对面临困境的国家医改,或许也是一个有益的启迪和可资借鉴的参照。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教育研究与督导评估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