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器械存在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情况

01.09.2015  09:16

  尽管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业绩普遍不错,但从整体上来看,医疗器械还存在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情况,不管是业务收入还是利润占整个医药制造业的“量”并不占优。

  上海证券一份题为《2015年8月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策略:关注中报业绩增长稳定个股》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行业实现累计营业收入1080.92亿元,累计利润总额92.44亿元,累计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12.05%和4.71%。同期医药制造业实现累计营业收入11735.51亿元,累计利润总额1207.10亿元,累计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8.76%和13.55%。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跨国企业所把持。在医疗器械领域,国外与国内医疗器械的市场占有率之比约为7:3,近日WTO[微博]达成的一项协议更是使得在医疗器械行业占到大头的跨国企业“如虎添翼”。

  该协议规定,3年内逐步对201项信息技术产品实施零关税,其中包括部分医疗设备,如磁共振成像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等。更使得在医疗器械行业占到大头的跨国企业“如虎添翼”。

  显然,少数国外品牌垄断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同时进口医疗设备价格、维修、耗材费用居高不下,导致了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加剧、加重了“看病贵”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一万五千余家,但90%的企业收入规模不足2000万元,企业产品也以低端耗材和中低端设备为主,而像CT、核磁共振、PET等高端医疗设备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普遍处于规模较小、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局面,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

  “本土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是仿制国外的技术,或者是作为外资企业的代理,但并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受限于产品研发,本土企业的高端产品质量跟不上,另外也有一些器械的硬件问题,所以没办法做大。”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同样进口的医疗设备在国内的售价几乎是国外售价的2倍,公立企业的采购费用往往也会超过民营企业。

  “这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民营企业采购一定会压价到最低,但公立采购,每个环节的供货商都要付出沟通费用,导致只有提高售价才能平衡费用。”中国医药(16.18,1.02,6.73%)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告诉记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