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关注2015医改关键词(图)
多年来,医改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在百度搜索“医改”和“医疗体制改革”这两个关键词,搜索结果超过1200万个,可见其受关注程度之高。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在过去的2014年,我国医改提出了不少新举措,如通过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进一步放开多点执业的限制、完善大病医保制度,还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开始着手改革药价等。但目前,我国面临着由于人口老龄化、覆盖深度提高、医保支出增长持续高于收入增长的局面,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依然严峻。2015年,医药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以下几个关键词则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
关键词一: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在2014年成为医疗界热词之一,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明确提出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其实要解决公立医院改革这个“硬骨头”,分级诊疗或将是一个有效举措,它能够解决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医改已进行了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依旧缺乏顶层设计。如果您去过大医院看病,一定会感受到一个字:难。排队难、挂号难、挂专家号更难。大医院看病难,但大家还都愿意去,最看重的还是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其实,大约70%的病人是不需要到大医院挤着看病的,一般的疾病,在社区医院里就能解决,但人们依然选择去大医院的原因,主要还是小医院、社区医院等的医务人员技术缺乏,高层次医务人员短缺。因此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到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分级诊疗格局势在必行。
关键词二:医患关系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伤医、杀医、辱医等恶性事件频发,广大医务工作者既要面对日复一日紧张、繁重的工作,还要在精神和身体上承受双重挤压。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5万起,投射在个案中的医患纠纷复杂多样,调解起来困难颇多。其实,医疗服务的特性是信息不对称、高度专业化,有了信任,大夫给杯白水,病人也会好三分;没了信任,即使好药,效果也未必好。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目前我们医疗制度中最基本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进而瓦解了医患信任,导致医患失和。
在全国许多公立大医院,天天上演着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候诊大厅长队如蛇的火爆场面,医生出诊时,顾不上吃饭,不敢多喝水,就怕上厕所;有些外科医生,常常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还在手术台上下不来。有医生表示,患者排了半天队,看病只有三分钟,大医院负担过重,医患间缺沟通也是医疗纠纷频发的原因之一。试想一个医生每天要给五六十个病人看病,没有足够时间和病人沟通,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关系怎么可能好?所以,融洽医患关系,将是2015年医改的重点努力方向。
关键词三:大病保险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出台以来,“大病保险”一度成为医改领域的热搜词汇。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等六部门一起印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经过2年多试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全国全面实施的利好消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予以明确,因病致贫、返贫的“死结”有望解开。
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16家保险公司在全国27个省(区、市)的2000多个县开展大病保险,覆盖人口7亿人。我省也自2015年1月1日起,结束了大病保险的试点工作并开始正式推广,《甘肃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在全省范围内贯彻执行。来自国家卫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所有省份都开展了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其中10个省(区、市)已全面推开,全年筹资155亿元、243万人受益,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群众负担进一步减轻,可谓“雪中送炭”。
关键词四:互联网医疗
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正在逐渐壮大,尤其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及其他产业资本已经在大举进军医疗领域。据万德数据分析,2017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将达到125亿元左右规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就医时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将选择医疗资源的主动权掌握在患者手中。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型公立医院已经做到了将医生和患者相连接,将就医数据相连接,实现挂号、诊断、输液、查房、缴费等数据共享,因此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的结合会成为一个高增长点,不仅降低医保支出,符合医改方向,还将诞生医药电商、远程医疗、第三方诊断等新行业的发展。在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有望通过提高医疗机构效率、让患者掌握主动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式突破传统医疗服务短板,并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从而成为撬动医改进程的重要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