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宋纯鹏:建议增设“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不断出现。但是现有基础研究水平与原创性成果还难以有效支撑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对引领全球科技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还有待加强。”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会他的建议是增设“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问题: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 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近期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宋纯鹏表示,目前具体表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较少,科研资金投入总体不足,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资金偏少等。
“另外,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进步较快,而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等中西部省份进步较慢。”宋纯鹏认为,为促进中西部省份快速发展,党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为推进这些重大国家战略高效落地实施,缩小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必要针对中西部区域性重大关键共性问题持续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原创科技突破带动技术与产品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驱动中西部省份高质量发展。
建议:增设“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
考虑到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大幅度持续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资金能力不足等因素,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中西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宋纯鹏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增设“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项目。
首先,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运行的成功经验,确立“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项目的科学定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项目必须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针对中西部省份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引领性技术和突破性产品的产出,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和实用性贡献。
其次,促进“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项目研究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其研究团队的组成须有来自相关产业或企业的成员,其研究成果的验收需要得到相关产业或企业的支持与认可。
此外,他建议探索新的“区域性基础科学创新中心”项目资助模式,引导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