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

13.06.2014  16:29
  司马金龙(?~484),字荣则,祖籍怀州河内温县,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馗的九世孙。东晋末年,其父亲司马楚之逃到河南,组织起一支反抗刘宋王朝的军队,投靠北魏,战功卓著,被封为琅琊王。司马楚之娶了北魏王室的河内公主,生下了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小时候既肯用心读书,又爱钻研军事。长大后,司马金龙进入朝廷担任中散大夫。拓跋弘(北魏显祖献文帝)当太子时,司马金龙被任命为东宫太子侍讲。司马金龙虽然不是司马楚之的长子,却是出生在北魏土地上的第一个儿子,其母又是拓跋王室公主,因此承袭了父亲琅琊王的爵位。北魏朝廷拜他为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让他继承了父亲的职务,担当起北方边疆地区的防务。司马金龙晚年时,朝廷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征入京师。太和八年(484)琅琊王司马金龙去世,与10年前先他去世的妻子姬辰,合葬在京师平城白登之阳北魏贵族墓葬区。

    司马金龙起初娶了太尉、陇西王源贺的姑娘,名叫姬辰,生有3个儿子。后来又娶了河西王沮渠牧犍与北魏世祖拓跋焘的妹妹武威公主所生的女儿,生有儿子司马徽亮。因武威公主有宠于北魏当朝文明太后,于是朝廷就安排司马徽亮承袭父亲的爵位,按惯例由王降为公。

    司马金龙墓位于陕西省大同市城东7.5公里处石家寨村西南,1965年冬在农田水利建设打井时发现,随即进行了发掘清理。司马金龙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和耳室组成,坐北向南,墓室南北总长17.5米,斜坡墓道长28米。整个墓室用青灰色砖5万块,一面有细绳纹,砖侧有“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十字阳铭文。在墓门券顶上部,镶有石质司马金龙墓表,甬道前部东侧置有司马金龙夫妇墓铭。

    虽然该墓早年被盗,随葬品遭到破坏和劫掠,但仍出土釉陶俑、陶器、瓷器、铁器、石雕和木板漆画等45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半数以上是披着铠甲的步兵和骑兵部队,此外还出土有石砚﹑陶壶﹑青瓷壶﹑漆器﹑铁剪和马镫等物。在后室西侧有一张雕饰精美的石棺床,用以放置棺木,床足雕成承托状的力士。室内还有一具漆屏风,屏面上彩绘仕女等题材的图像,造型生动。这件漆屏风是少见的北魏书、画和石雕艺术珍品。司马金龙墓的形制和室内布置,继承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传统,但随葬俑群中的大量骑俑和马驼俑,又显示出游牧经济和北方民族军队的特色。一些陶俑的面貌特征,有可能是模拟当时居住在大同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形象。这些稀世珍宝现陈列于大同市博物馆,成为大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马金龙墓经过复原保护,已经成为大同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种。墓表方趺圆首,篆额“司空琅瑘康王墓表”4行8字。司马金龙墓志全文是:“维大代太和八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故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剌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之铭。”司马金龙妻墓志铭全文是:“唯大代延兴四年(474)岁在甲寅,十一月戊辰朔二十七日甲午,汉内温县倍乡孝敬里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启府仪同三司、都督梁益兖豫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扬州剌史、羽真、琅琊贞王故司马楚之嗣子、使持节、侍中、朔州剌史、羽真、琅琊王金龙妻,侍中、太尉、陇西王直贺豆跋女,乞伏文照王外孙女钦文姬辰之铭。”两碑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十一月随葬,碑石字迹完好,出自一人之手笔,书刻俱精。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字体呈扁方形,隶意极浓。横画左低右高,两端方粗,蚕头燕尾,全承汉隶笔致。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反映了北魏早期书法所具有的楷隶风貌。因此,它是北魏早期书法当之无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