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斗”卫星星座方案首创者许其凤院士

23.10.2015  10:36

  年近80的许其凤院士  

他自称“许教员”,却培养出一大批国内卫星导航领军人物

设计方案为国家节省20亿,可郑州家里的沙发布还打着补丁

中原网讯(记者 张竞昳 通讯员 杨克功 杨森 崔鸿雁 文/图) 9月30日,西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次刺破苍穹,将1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向着服务全球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此时,年近80的许其凤院士露出了欣慰笑容。他是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星座方案设计者、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我国导航定位领域“国之大师”。60多年来,他始终以“许教员”自称,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卫星导航领域领军人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北斗二号工程、卫星测控系统等部门多位知名专家都是他的学生。

绝世高手

为国内卫星导航技术荒地“拔草

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迅速催生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卫星定位技术成为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并有实力将其实现的核心技术成果。

上世纪60年代,许其凤开始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工作,80年代初期,将研究方向转至卫星导航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之一。当时GPS技术的发源地美国也正在对卫星导航进行不断的试验探索。

1982年,许其凤率先在国内开设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

1985年,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在国内应用卫星定位技术,首次建立起高精度大地测量控制网,解决了国内大地测量的基准问题。

1989年,美国发射GPS系统第一颗工作卫星。许其凤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GPS导航与大地测量工作的专著——《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冲开技术屏障,带动国内科研人员全面系统了解先进导航技术。

1993年,美国完成GPS系统星座构建,成功完成组网。

许其凤继续在卫星导航领域不断开疆拓土,站在学科前沿、科技前端,推动着国内卫星导航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首创“北斗”卫星导航星座方案

现代战争中,几乎一切高精尖武器的发展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银行、交通、电信、电力、网络等现代文明社会的管理也同样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

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独立的重要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凭借对卫星导航和GPS全面透彻的了解,许其凤力主不再参考GPS成熟技术,而是另辟蹊径自主设计卫星导航系统。

咱的“北斗”和美国的“GPS”有啥不一样?许其凤院士为“北斗”设计的星座设计方案到底牛在哪儿呢?

许其凤提出的全新星座设计方案叫作“由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相结合的区域星座设计方案”。通俗解释就是,可在有限的区域内进行全球定位。

GPS卫星组网,需要建设全球分布的测控站。可是,想要建设海外测控站,必须得到相关国家的同意和支持。而采用许其凤的星座方案,可以打破疆域限制,实现“立足我国本土设站即可对全系统监控”。

北斗”的诞生,推动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从0到1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无源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而且,该星座设计方案还能使区域组网卫星使用数量比GPS方案少4颗,只这一项就能减少22亿元投入。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