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让科技资源有效聚焦
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科技界却面临着多头管理、重复支持、互不通气的尴尬。但近日,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望打破。
作为落实《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尝试,一场齐心协力的大气污染治理科研攻坚战正在打响: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环境保护部、卫生计生委、气象局等部门,以需求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按分工要求,统一部署。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统筹,8个部门按照联合起草的《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科技支撑工作方案》,提出了“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等6项科研工作,并分解为24项科研重点任务,明确各自分工、责任单位和时间进度。
“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任务由多个计划承担的交叉重复现象。”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透露,目前,各个部门对任务达成一致,最后不仅要逐一落实,还要对重点任务评估监督。在今明两年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立项前,科技部将会同各部门综合考虑,避免项目间研究任务重复和交叉,突出财政经费对重点研究任务的支持。同时,通过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专题”系统,以及相应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共享等系统建设,有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信息共享。
这种协调推进重大科学任务的方式,正是《意见》由文字变为现实的实践。《意见》在加强统筹协调方面明确指出,针对目前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过多过散,存在重复交叉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新设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明确要求,并对现行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定位不清、存在重复交叉的进行调整;对科研工作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存在重复分散低效的问题,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会商与沟通机制作用,在科技发展优先领域、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并将统筹协调后的年度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重点工作安排报科改领导小组审议后,分头落实。财政部门在科技预算安排方面也要统筹和综合平衡。
“在科研领域,分散重复的问题确实造成了投入与产出效率不相称。要尽可能避免过度设置类似的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说。
据调查,某家国家级研究所每年从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申请项目的渠道有近70个。科研人员反映,一个研究内容相同的课题,有时换个名字就可获得多种渠道资助,“一题多报”后又可以“一果多用”。“造成多头申请经费的原因,除了有些人片面追求经费数量、争取经费指标压力大等,还与项目审批的不合理做法有关。”张柏春认为,《意见》特别强调了在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加强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因为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能和利益,必须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宏观协调能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财务处处长李玉杰也认为,《意见》开篇就提到要建立从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将来如果能把此事做到位,在推进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涉及各个单位的人事物,这就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去实施。
“当然,整合科技资源还需要信息公开。”张柏春说,科技部率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并且不断完善这个制度,以后建成几个大部门能够协调、兼容的信息系统和制度体系。《意见》针对各部门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缺乏沟通的问题,也提出到“十二五”末,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科研项目数据互联互通,为加强宏观统筹和项目查重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部率先围绕主要科技计划建设应用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构建了覆盖科研项目、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科研专家的数据资源库,其中包含4万多名评审咨询专家、15万多个项目(课题)、8万多家科研单位、44万余名承担任务科研人员的相关信息。据介绍,近年来,基于统一的数据资源库,支撑完成了跨计划、跨领域、跨部门的项目查重,促进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加强衔接,避免科研项目部署的交叉重复。今年最大的突破就是实现了课题承担人员的项目自助查询。同时,科技部也在探索充分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面向各类需求,拓展服务,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技术方案或综合分析,支撑管理部门决策。
推进跨部门科研管理信息共享互联和资源集成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有关专家指出,各个科技计划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接口,应该从国家的高度,汇聚所有项目信息到统一平台供管理决策,现在这些工作正按照《意见》逐步展开,不过还需要在操作层面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让不同部门有共同的渠道和衔接。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科技部与财政部将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建设,并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