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影】走近地坑院,追寻将逝的温情

09.05.2014  12:42

【依照五行低碳恒温】

5月7日上午,在陕县城外塬上的一个平坦地,我们看到了相毗邻的几十个地坑院。

这个村叫北营村。据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介绍,地坑院的建造很有讲究,一般是四方院,根据五行八卦的原理,院落一般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高出地面的砖墙叫拦马墙,拦马墙砖层高的下面便是主窑。

建造地坑院时,要先在深厚黄土层的地面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方坑,然后在四壁凿出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茅厕窑等多个窑洞。尚根荣进一步介绍说:“地坑院在坐向、通风、排水、出入、门窗安装等方面都有讲究,所依据的文化原理符合科学道理,其营造技法是一笔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坑院不仅建设成本低,而且由于居住空间嵌入地中,不会产生“热岛效应”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碳的排放。询问院内居民,他们说,地坑院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常年温度在20度左右。尤其是夏天中午时分,外面酷暑难当,而一踏进地坑院的窑洞内便觉得神清气爽。当地农民自豪地说:“用空调、吹电扇,不如住在地坑院。

【窑圮院空温情不再】

陕县南沟村的地坑院因部分院内还有住户,被当地人称为“原生态的地坑院”。

地坑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尊卑有序、全家团圆。地坑院常住居民绝大部分为一个家族,其中辈分最高的宅主居住在宽敞些的主窑内,吃饭时全家人一起围坐在院内。

75岁的任孟仓和老伴热情地欢迎我们的造访。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断断续续地用了六七年时间建成了目前还住着的这个地坑院。他拉着我们去看他大儿子当年结婚时住过的“厢房”窑洞,深情地抚摸着门上、窗上、洞壁上当地人自剪的窗花、团花,似乎在抚摸着往日的温暖。

回首过去,最令他失落的不是凿窑的艰辛,而是老人的辞世、三个儿子的陆续搬出。他的神情还沉浸在过往的情境里:“过年,我带着孩子们去给老人拜年。平日里,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地在这地底下过日子,多好啊!

据悉,陕县境内最多时有上百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不再有新建的地坑院,而且由于窑圮院空,每年有数百个院落被废弃或填埋。少数住在院内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地坑院曾有的人气和温情已渐渐远去。

【比观光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脚下摇树影,平地起炊烟。”地坑院的特殊景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

5月7日上午,我们在北营村看到为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这里正在大兴土木。

据介绍,近年来,按照地坑院的传统营造技法,陕县各级政府累计投资1300多万元,对西张村镇的庙上村、人马寨村,张汴乡的北营村、曲村等成规模的地坑院村落进行了重点保护,共修葺地坑院400多座。

与此同时,自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三门峡市建立了地坑院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机制,建立了地坑院文化传习、展示场馆等基础设施,并结合当地的剪纸、布老虎、澄泥砚等非遗项目和丰富民俗对特色地域文化进行综合保护与传承。

而地坑院曾经拥有的尊老爱幼、家庭团圆与和谐也逐渐被人重视。在采访中,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闻讯赶来的南沟村党支部书记任明理、南沟剪纸协会会长任更厚纷纷表示,地坑院只是一个载体,它所拥有的文化传统和优秀基因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并努力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