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假食药犯罪团伙专打时间差

23.07.2014  11:35

  记者赵志锋

  □本报通讯员何明田赵小堙

  去年1月至今年2月,李某从奶牛场以0元至600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病死牛26头,除1头以活牛加价出售外,将其余25头病死牛肉按每公斤30元的价格出售,从中获取巨额暴利。

  甘肃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检察院最近完成的该区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查处打击的持续深入,平川区食品药品领域涉假违法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不断增强。犯罪团伙为逃避监管打击,选择在城郊接合部的偏僻路段租赁房内开设制假窝点;选择血亲、姻亲、老乡结成犯罪团伙,建立攻守同盟;多采取晚间加工、凌晨送货模式,增加隐蔽性。

  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6月至今年6月,平川区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15件35人。其中,2013年10件13人,2014年1月至6月5件22人。数据表明,尽管当地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相关案件上升趋势明显。

  所查处的案件,个案涉案金额较大。涉嫌销售伪劣牛羊肉案,涉案金额5万元至20万元的8件,20万元以上的1件,涉案总金额达52.6万元。如,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嫌疑人王某每月从兰州购得鸭肉及伪劣牛羊肉冒充牛肉,在其经营的火锅店销售给顾客,销售金额22万余元。

  调研报告认为,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是食药犯罪屡禁不止的一大因素。据嫌疑人供述,他们大都知道制作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对身体健康有害,但在利益驱使下,仍然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如2013年7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徐某先后从李某处以每斤12元至15元的价格收购病死生牛肉1500余斤,其中1000余斤加工成熟肉,交由其妻子辛某在市场上以每斤31元的价格销售。

  平川区检察院审查办理35名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人员中,文盲、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他们在庭审中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悔恨自己不学法、不懂法。如2011年以来,嫌疑人于某、郭某在自己家里,用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豆芽素”、“消毒粉”生产“毒豆芽”后出售,虽然经过案件侦查、起诉、审判中的法制教育,他们仍然对“毒豆芽”的危害性没有明确认识。

  调研报告建议,要建立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从根本上治理、铲除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滋生的土壤。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也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强化源头治理,夯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根基,才能使危害身体健康的食品药品犯罪无藏身之地。

  本报平川(甘肃)7月22日电

  (原标题:制假食药犯罪团伙专打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