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牙疼再关注口腔保健

14.10.2014  11:10

  有一个词叫“老掉牙”,由于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在多数国人的观念里,老年人掉牙是正常生理现象。其实,如果牙齿能得到正确的保护,牙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耄耋花甲仍然可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以,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是预防疾病发生。应当如何保健,才能使我们的牙齿健康长寿呢?

  本报记者徐洁

  牙疼了再治,晚了!

  “看牙痛苦、看牙贵,是很多人对医院牙科的印象,有了牙病先扛着,疼得受不了了再就医,这是口腔治疗的大误区!”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口腔医院院长徐欣说,为了提高基层群众口腔健康意识和卫生水平,近年来,医院组织大批优秀医务力量到农村、社区义诊、宣教。

  义诊中,不少患者的就诊误区让人痛心。徐欣说,有的患者牙齿的牙根已经暴露了才来就医,这种牙齿已经没法挽救,只能把牙拔掉,非常可惜,还有人认为“拔掉一颗牙不碍事”,这种观念非常错误,与拔掉的牙齿相对的牙齿及其周边的牙齿都会受影响,将导致牙周炎、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疾病,影响人们一生的健康。

  其实,人们一直在享受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徐欣说,比如现在牙科技术已经能够做到无痛微创治疗,牙病治疗完全可以在无痛情况下进行,甚至可以让病人在轻松、享受中治疗。

  有的患者认为看牙贵因此不敢轻易到医院治疗。徐欣认为,这也是看牙的误区之一,目前正规口腔医疗机构的价格是国家根据成本、老百姓承受能力进行的统一定价,并要求医疗机构对收费标准进行公示,有的患者选择非正规场所看牙,出现了器械消毒不到位导致的化脓感染情况发生,对身体健康危害非常大。

  “口腔保健的另外一个误区是洗牙损伤牙齿。”徐欣说,每年有规律地洗牙对牙齿健康非常必要,可以预防龋病、牙周病的发生,每人每年应到口腔门诊检查、洗牙3-4次。

  人生三阶段易患龋

  龋在牙齿容易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釉质钙化不完善及菌斑滞留的部位。

  龋齿患病随年龄而变化,在人的一生之中,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龋齿。5~8岁乳牙患龋率较高;处于年轻期的恒牙尚未矿化完全,亦易患龋病,12~15岁刚萌出的恒牙易感龋病,此时加强年轻恒牙的防龋十分重要;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加之个人口腔卫生较差,根面上常有牙菌斑堆积,容易引起根面龋。

  “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应保证糖的摄入量,但减少吃糖的频率,每次吃糖后要刷牙或漱口。”山东省口腔医院主任医师于英说,比如,每次喝完含糖饮料后,用白开水漱口,儿童睡前不要养成吃零食的习惯,以免影响牙齿和肠胃健康。

  预防龋病的措施还包括:1)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2)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少吃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3)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的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

  至今,还有的家庭在喂养孩子时保留着不科学的习惯—大人将咀嚼后的食物给孩子吃。许多专家发现,两代人口腔中致龋微生物相同,他们推测,这很可能与生活习惯导致致龋微生物有关。如母亲喂养婴幼儿时,口中致龋微生物传播给子女。(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