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着“文化旗帜”伤文化

08.04.2016  10:5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七言绝句《清明》千古流传,但“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却莫衷一是,适逢清明小长假,这场纷争再次被搬进公众视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曾有十几处地方称自己为“杏花村”,其中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竞争最为激烈,以至对簿公堂。

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纷纷借名人或文化之名打造旅游胜地,谋求振兴当地经济之策。于是乎:“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到历代神话故事、传奇小说中出现的虚拟人物都被你争我夺——名人故里之争波涛汹涌,狼烟四起。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大兴土木,建设景区景点发展经济,以此拉动GDP增长。

现在更离奇了,争夺战已从名人故里蔓延到诗词中出现的一个小小地名。按文学的一般常识,“杏花村”不可能是实指某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名。从诗歌中看,它只能是泛指“一个开着杏花的且设有酒店的村子”。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文学中的人名、地名、情节皆可以虚构。就像作家笔下的故乡也是如此,众所周知,周作人的故乡在浙江绍兴,可作家却曾在《故乡的野菜》中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鲁迅谈小说人物的创作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作家作品的人物或地名与现实的原型或地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此可见,如果硬要把诗歌中的“杏花村”确定在某个具体的地方,那只能说明争者无知而无畏了。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貌似文化之争,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则是利益之争。把名人故里或文学中的地名等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利益争夺的砝码,有些地方甚至无视历史事实去凭空臆造,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牵强附会地傍名人、傍名胜,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歪曲和混淆,让历史的真实面貌更加难以复原,徒增以讹传讹的“伪文化”或“假文化”现象,这不是在传承,而是在破坏。就像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和襄阳争了这么多年,这两个地方旅游实际上都没有太大起色。

文化遗产要传承,但应当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不要把文化遗产视为商品,当成“摇钱树”,而忽视了文化遗产开发的真正意义。尤其别打着“文化旗帜”来伤害、抹黑文化,让那些并不拥有真实历史信息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来伤害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令人痛心。毕竟,没有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标上“杏花村”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