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撑起战场“生命保护伞”

30.03.2016  11:26

  这是一份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科研成绩单: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凭借“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伤外科研究室主任姚咏明牵头完成的“创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新机制与临床诊断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医院还有8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

  翻阅这份成绩单,一个关键词引人注目:战创伤救治。自1981年全军创伤外科中心在该院正式成立,“保障部队、服务战场”的基因就植入医护人员的血脉之中。该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战创伤救治关键技术和难点攻关,形成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实践磨砺和硬件支撑“五位一体”战创伤学科体系,有力带动了卫勤保障力的提升。

  选准主攻方向——

  学科建设瞄向战创伤救治“靶心”

  几年前的一次野战医疗所卫勤机动演练中,该院医疗队员因“伤情”分析不当,“伤员”分类不及时,造成了“战伤”救治延误。

  “战场上‘一分钟’,就可能是伤员‘一条命’。”演练总结会上,院党委形成共识:战创伤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军事卫勤保障力的生成与提高,抓战创伤学科建设才能抓住卫勤建设的“牛鼻子”。

  院领导分头深入科室召开学科建设座谈会,梳理出学科建设中姓军意识不强、与战场衔接不紧、军事效益不高、贴近实战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们确立了把战创伤外科作为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思路。

  为把学科建设瞄向战创伤救治这个“靶心”,他们组织专家教授开展研讨,系统研究急救拉动、批量伤员救治、烧伤和冲击伤治疗等卫勤保障重难点问题;在政策机制上向军事医学倾斜,强化全军烧伤研究所、全军骨科研究所和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等军事医学重点机构建设;加强战创伤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为战伤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们瞄准战创伤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形成了创(烧)伤、急救和危重症救治三大方向学科优势,打造了现场急救、专科治疗、愈后康复、功能重建全流程战创伤救治链条。其中,烧伤救治居国内领先水平,骨科、神经外科居军内领先水平,急救技术在批量伤、多发伤、创伤的抢救上形成特色,还组建了军队应急机动分队,成立了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获批成立“全军战创伤救治与康复培训基地”,建立起包括生命支撑、批量伤、四肢伤、多发伤、爆炸冲击伤等在内的战创伤救治学科群。

  该院还注重把成果向实际保障力转化,狠抓战创伤救治技术全员训练,每年两次定期组织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演练,主动与一线部队开展联训联演,使战创伤救治与紧急救护等卫勤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锻造了一支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治得好的卫勤保障拳头力量。

  提升科研效益——

  创新攻关向未来战场需求“聚力”

  茫茫高原,生命禁区。

  去年9月,该院骨科医疗队奔赴青藏高原驻训地,为官兵巡诊、开展手术,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演兵场上的专家医疗队”。

  院领导介绍,骨科团队之所以赢得官兵信赖,得益于他们始终面向战场搞科研,推出的成果“接地气”。在骨科研究所所长侯树勋教授带领下,该院骨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原则研究,研制出的各类骨折用单臂外固定器、微型外固定架和搬运担架,可满足野战环境下四肢战创伤救治和单兵自救互救需求,使战伤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

  该院党委确立了“战创伤学科着眼实战、面向部队,推动科研成果向战场救治能力转化”的思路,将科研创新向未来战场需求“聚力”,着力提升创(烧)伤、急救和危重症救治三大主力学科创新成果的效益。

  一次,该院医疗队在赴体系单位调研中,有官兵提出:战场环境下如何有效固定伤员实施后送抢救,是卫勤保障的“老大难”。院领导及时组织力量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战结合外固定器”,可在战时条件下对伤员躯体进行有效固定,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该成果在全军推广,并在地震危重伤员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作战中各种武器易造成四肢、脏器损伤和重度烧伤这一难题,该院集中优势力量创新攻关,率先开展了烧伤冲击伤复合伤的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创伤弹道学、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严重创伤致多脏器损伤研究,以及四肢战创伤救治技术和装备研究,催生出的一大批成果成为官兵生命健康的“保护伞”。

  创新催开科研之花。医院院长黄少平介绍说,部队医院就是要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有力卫勤保障。通过集中优势力量对战创伤学科重点课题进行创新攻关,近年来医院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为保障战场打赢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院大面积烧伤救治、烧伤脓毒症、骨科微创治疗、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等近百项与战场救治密切相关的技术,走在了国内前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8项,其中战创(烧)伤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占科研创新成果总数的70%以上,医院被表彰为“全国百家改革创新医院”。

  锻造拳头力量——

  人才队伍建设体现保障打赢“本色”

  今年初,该院7个科室副主任岗位出现空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围绕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及目标措施等方面同台竞技。其中,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江山,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经过严格的组织评审程序,江山走上了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的岗位。

  “选人用人是最大的导向,军队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保打赢‘本色’,让谋打仗、练打仗的人有地位、有平台、有机会,学科建设才能保持旺盛战斗力。”医院政委杨清仁介绍,院党委将战创伤学科人才作为人才方阵“拳头力量”进行培养锻造,坚持“面向战场,服务官兵”,确保了选用的人才既是能在卫勤保障中当先锋、打头阵的尖子,也是为基层部队服务的骨干。

  去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现场,该院战创伤学科专家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以精湛的医术、科学的态度受到赞誉。近年来,该院先后60余次组织学科人才参加国家、军队重大突发事件伤员救治工作,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医疗保障,在实践中培养了更多适应战场保障需求的人才。

  他们还创新提出全科医生个性化轮转方案,规定青年医生必须进行内外科轮转和野战外科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后送、气道呼吸管理等战伤现场急救技术,为战创伤学科团队储备大量人才;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领衔人负责制,设立“军事医学贡献奖”和“军事医学研究基金”,优先培养、使用战创伤学科骨干,为人才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该院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40余人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等,形成了实力雄厚、战创伤学科特色鲜明的人才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