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一年 郑州各项创新指标大幅度增长

28.06.2017  17:47

6月27日,记者从《郑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情况的报告》中获悉,一年多来,我市以建设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已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35家

我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示范区已基本形成核心区和辐射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各项创新指标大幅度增长。

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7万件,增长43.6%,专利授权量1.8万件,增长11%,均占全省的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7件,是全省的3倍多(其中:示范区专利申请量1.8万件,专利授权量1.2万件,示范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

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65家,占全省的46%。

建成各类研发中心2149家,其中国家级35家。

核心区郑州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位,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2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位,在2016年科技部发布的高新区孵化培育能力评估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二。

一年引进两院院士4人

对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推进郑州片区建设。

制定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同时,结合郑州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点政策需求,制定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政策、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12个配套政策。

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给予补贴。

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2016年,引进人才(团队)101个,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2人,海外领军人才48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98.6亿

聚焦下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有效促进了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  

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手机)、超硬材料等产业稳居国内前列,跨境电商领跑全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蓄势待发。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98.6亿元、增长1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20亿元、增长13%(其中: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0亿元)。

为科技型企业授信250亿元

以郑州市被确定为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形成了“投、保、贷、补、扶”五位一体的创新投入体系。

加大财政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府参股1亿元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设立5000万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与其他银行郑州分行合作成立两个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企业授信250亿元。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与运营,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型孵化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孵化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营造了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到6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200家(其中,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综合体550.2万平方米,入孵企业2537家),科技创新创业者突破6万人,培育上市企业及新三板上市企业17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1家,其中国家级18家。

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运营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大所来郑建立分支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正式运营。

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行,郑州新世纪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制造郑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郑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新华三集团郑州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项目签约落地,谋划建设的中科院郑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郑州研究院正在加快推进。

力争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逾六成

目前,我市正在编制《郑州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0年,示范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6件,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

争取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聚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培育一批居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新兴产业,创造一批引领全国发展趋势的自主创新成果,形成较强的全国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政策先行先试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形成国内一流的政策先行先试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