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陈泽民再度创业 用集装箱发电引领中国地热开发

10.07.2017  07:14

  □记者梁新翠

25年前,他用一颗汤圆开启了中国“速冻食品时代”,25年后,他用集装箱发电引领中国地热开发的复兴之路。人说隔行如隔山,从汤圆到地热,从河南到云南,技术和空间跨度都不小,但在陈泽民过往75年的人生中,最不缺的就是跨越与超越。有种老头不会“老”,因为“不忘初心”。

转变|陈泽民重走创业路,投身地热

7月5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从云南传来: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瑞丽100兆瓦地热发电项目”一期4兆瓦发电机组的第一台1兆瓦发电设备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进行了首次地热发电实验,并网成功,正式具备发电能力。

说起地美特,可能有人并不熟悉,说起地美特的董事长陈泽民,却无人不识,因为他和他创下的三全曾开启中国“速冻食品时代”。

从汤圆到地热,从河南到云南,中间的技术和空间跨度并不小,75岁的他为什么要重走创业路呢?陈泽民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笑称:搞食品不是我的“真爱”,地热才是。2009年,从三全食品退休后的陈泽民并没有闲着,他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消灭雾霾,面对雾霾,我们躲都躲不掉,雾霾不解决,子孙后代后患无穷。

年轻时候,陈泽民是一名无线电爱好者。矿石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等他都琢磨过。他试着用煤油灯发电,带动矿石收音机发出响声;医院300毫安X光机坏了,工厂都说修不好,陈泽民却修好了。

退休后,陈泽民拾起年轻时的兴趣,并开始寻找清洁能源。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开信息显示,地热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清洁环保、用途广泛、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与太阳能、风能相比,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的优势,使其成为我国开发新型基础能源的一种现实并具有竞争力的选择。陈泽民选择的正是地热。

创新|一口地热井就是一个小电站

去年,地热能开发首次被写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根据《中国“十三五”地热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我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累计达16亿平方米,加上发电、种植、养殖、洗浴等,共可替代标准煤7210万吨。

地热行业是一块“硬骨头”,投资巨大,回报慢。有的教授一辈子研究地热发电,临终时研究成果都没能变成现实,有的企业为了搞地热发电,整个企业被拖垮了。但是,陈泽民和地热之间有种联系叫“痴迷”。从2009年开始,他在世界各地奔走,有地热发电、生产地热设备、研究地热的地方,他都一一走访。

2016年,陈泽民成立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于同年7月,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涉及500兆瓦地热发电、食品加工、地热发电产业链配套、地热旅游等5个项目。

目前,国内外地热发电设备庞大、昂贵、复杂,占地面积动辄几百亩上千亩,建设周期动辄5到10年。陈泽民开创性地将电厂的设备,包括动力机、发电机、传感机、传动装置、遥控装置、冷却装置等都压缩到模块,即集装箱内,原有功能没有减少,并实现高度智能化,遇到异常,系统会自动切断气源、停机、报警,且封闭在模块中。在电厂附近,人们看不到厂房,看不到管道,看不到大设备。一口地热井就是一个小电站。

在陈泽民看来,地下的温度变成地上的电流,地热发电就是一场新能源革命。

前景|集装箱地热发电技术正在向世界推广

地美特瑞丽地热发电项目第一台机组成功发电,地热发电取得历史性突破,陈泽民的预见正在转变为现实,也将助推中国地热领域的“弯道超车”。

目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模块化集装箱地热发电技术正在向全世界推广,地美特与新西兰、美国的多家地热发电公司初步达成技术合作协议,进行地热发电设备及技术的出口。陈泽民说,模块化集装箱地热发电技术是中国制造,未来,中国是标准制定者、智能化制造者。

在陈泽民眼中,只要深度够,温度就够,打井技术过关,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地热,只是成本高低问题。火箭越飞越高,潜艇越潜越深,地热井也可以越打越深。他还透露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后将实现激光、超声波打井,有效降低成本。

为了筹备首次地热发电实验,75岁的陈泽民在野外奔走,在工地上与工人同吃同住、熬通宵。刚接受完大河报记者采访,一天只睡了3个小时的他又出门了,因为工地上正在调试机器。他说,兴趣和梦想能带来无穷的动力,看着想法一个个实现了,全身有用不完的劲儿。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