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南大学一附院刘朋:把最后的时间留给我的病人

26.05.2014  21:39

      编者按:

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中原大地,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先进代表,他们是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中原楷模,他们是群众身边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从今日起,本网将陆续推出全省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进典型人物,用身边的典型影响身边人!

刘朋带病在为病人看病

刘朋带着他的队伍查房

人民网开封5月26日专电 刘朋,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带头人之一。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23年,心脏介入20年,刘朋每年负责的住院患者最少有1200人,每周两天门诊,一年平均接诊患者700人。不包括手术的病人在内,他每年接触的患者就在2000人,平均每天是5个病人。

刘朋被确诊为癌症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很多时候中午也不休息。他说:“我会积极治疗,更会要把我最后的时间留给我的病人!”

挽救了别人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刘医生还在查房,我先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吧,”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护士长杨铭霞随即向我们谈起了她眼中的刘朋,“刘医生是开封市第一批研究心血管介入的专家,从事心血管诊疗与教学工作20余年,做的病例非常多,技术绝对是一流的。在他的带领,我们医院能够自主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等,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医治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谈话间,刘朋推门而入,和大家打招呼,并歉意地指了指脸上的口罩。我们注意到他的脸上起了疹子,那是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2013年10月,长期腰腿疼痛的刘朋因为情况加重做了一次体检。结果发现他的肺部有一片阴影,经进一步检查,确认为癌症。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就是空白。后来是害怕、恐惧,活法不一样了,我只能是延续自己的生命。”

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的,“向死而生”的说法听起来豁达自在,然而真正面对未知的生命时,仍然害怕。刘朋坦言,一开始不能自己独处,独处时免不了想起那些非常悲观的东西。为了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他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所以当同事劝他回家歇一歇时,他总是说,“忙点儿好,一忙起来,就没时间去想那些东西,我只能用工作来缓解病痛的折磨。”刘朋说。

刘朋吃的药有副作用,吃完身上会出皮疹、气闷、腹泻,还会浑身发痒。有时候半夜醒来,他发现整条腿都被挠出了血痕。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朋仍坚持要求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很多时候中午也不休息。手机24小时都开机,有什么突发状况都会立马赶到医院。

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拓荒者”,英勇的“战士”

作为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和硕士生导师,刘朋从事心血管诊疗与教学工作已经20余年了。他擅长心脏介入治疗和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治疗。多年来他潜心医术,在全国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在同事眼里,他是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拓荒者”;在领导眼里,他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的英勇“战士”。

在医院,我们见到了83岁高龄的黄发政老人,为了治愈疾病,老人辗转了很多医院,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一附院,问及原因,老人说,“刘医生特别耐心,又很细心,关键是医术好。我不认字,但是刘医生能把病情给我讲明白。以前我连走路都困难,他给我手术之后我都能下床走路了。在这儿住着啊,医生们操心了,我放心哪!”黄大爷是退伍军人,体质特别好,以前从来都没生过病,刚得病时心理上很不适应,于是刘朋经常陪他聊天,给他做心理疏导,老大爷也慢慢地乐观起来,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

他的同事王国良评价刘朋是一附院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拓荒者”。

“刘朋真的是踏实能干,一直在默默无闻地搞学术、搞研究,是个召之即来、来就能战的‘英勇战士’。”科室主任惠学志对刘朋赞不绝口。就是这名饱受癌症折磨的“战士”,每个月都要穿着20、30斤重的手术服做50、60台手术,短则十几分钟,长则6、7个小时。

“我年纪比他小,一台手术下来我都感觉很累,刘朋肯定更累,他的肺癌已经骨转移了,还坚持为病人做手术,可是他从来没有喊过累。他比较内敛,做的永远比说的多。”王国良医生心疼地说。

刘朋从查出癌症到现在,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

我一定会挺住,撑起咱家的这片天

“身为医生,我也有很无奈的时候,家人对病情的了解还没有我多,他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安慰我,很多时候我要反过来想法设法地安慰他们。”刘朋说。

刘朋的父母住在离开封市区不远的杞县,即使这样,刘朋一年到头能回家看看的机会母亲的时候也不多。“医生哪还能指望有假期啊!”刘朋爽朗地笑起来。他的病情至今没让母亲知道,“我妈年纪大了,怕她承受不住打击。”小时候,父母都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而现在,我们是一把伞,为父母抵挡风霜雨雪。

“科室的工作太忙了,就算是院里照顾到他的身体,想让他多出去走走,有时也难免碰到突发状况。有一回,我们去上海的车票都买好了,因为临时要做一台手术,就又被取消了。”王国良对记者说。

一直很坚强,一直对自己的病情很坦然的他,在提到家人的时候却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自从刘朋被确诊后,她的妻子也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看到他每天下班回家后疲倦的面容、听见他夜里疼痛的呻吟,她的心都碎了。妻子多次劝他:“老刘啊,别上班了,咱住院治疗吧,现在咱们孩子还在上学,还这么小,他需要一个给他勇气、为他遮风挡雨的父亲;家里还有老人,他们需要一个嘘寒问暖、膝下尽孝的儿子,你要是倒下了,要我怎么办?”看到妻子那憔悴的面容,刘朋也满是心疼,不善言辞的他说“你放心吧,我会注意自己的身体,也会积极的治疗,为了你,为了这个家,我一定会挺住,撑起咱家的这片天”。

刘朋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病人,总想着把自己的医学课题研究得更深入一些,把科室带领得更好一点。提起家人,刘朋的语气中有着无限的无奈与愧疚,“只是遗憾不能和他们一起终老。”

“孩子今年初三,学习成绩很好。自从在西安看了第四军医大学院长的演讲之后,这孩子就跟我说也想当医生。在家的时候孩子经常拿着我的书跑来问我问题。你不让他学吧,他自己又有兴趣。”谈到自己的孩子,刘朋话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智泓 付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