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章书法和他的公益书法教育

07.05.2014  18:37


刘宝章(右三)在书法活动室现场授课。

刘宝章书法作品一

刘宝章书法作品二

刘宝章书法作品三

刘宝章书法作品四

刘宝章书法作品五


  中新河南网郑州12月13日电(记者李朝栋)日前,拜读了翟本宽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首诗,“榜书行草两兼得,知白守黑势峥嵘。气度恢宏追汉唐,韵味尽显二王风。”之后翟本宽先生还有一句话,“这是刘宝章同志书法艺术给我留下的印象。”翟本宽先生是郑州大学教授、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老年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而这又是翟本宽先生对刘宝章书法的评价,不禁让记者对刘宝章再生敬意。

  日前,记者拜见了刘宝章,之后得知他现在不仅是知名的书法家,而且还是热心公益书法教育的讲师,在他的倡导和积极努力下,省军区社区书法之友活动室正式建立并开展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

  那天周二,是他们的活动日,记者有幸感受了他的书法授课。

  继承传统,夯实基础。这是他讲的第一个经典经验。他说他爱书法,因为书法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它又是精神食粮,能启迪人,鼓舞人,催人奋进,给他的晚年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健康,使他的生活非常充实和愉快。所以,学习书法,弘扬国粹,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习书法,热爱是前提,只有爱的深,才能有动力。学习没有捷径,临摹碑帖,继承传统是唯一的学书之路。所以,选择碑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选帖就等于选老师,一定要牢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古训;要选历史上适合自己个性和口味的经典法帖作为学书范本。法帖一定,脚跟牢把,要朝夕沉酣其中。首先要认真的读,读懂帖的风格、特征、时代背景、文字内容等,并逐字逐句的分析其用笔、结体、章法,用眼睛临摹与勾勒帖本。将帖中的字拆开掰碎,细细咀嚼,达到融会贯通。

  临摹时不要贪多,要逐字逐行反复推进,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先对临后背临在意临。千万不可不加分分析、不讲法度、从头到尾每天抄一遍帖完事。要用头脑的分析代替无意义的重复,用思维代替“量变"的积累,力求做到临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在这方面,我曾走过弯路,受过老师的批评,批评的原话是:“……抄一遍帖上的字有何用?临得像是能力训练,要受这个法的约束,才有进步!”老师批评的话我始终没敢忘记,再后来的临摹和创造中收到了效果。这种教训也请大家记取。

  启功先生说:“所谓功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唯落笔总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功夫之效。"启功先生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老同志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虽然阅历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文化知识,但在长期的写字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定式",也叫“自由体",这种“自由体"冷眼一看还可以,细看味道就不行了。不是从古人那里来的,是站不住脚的。可改着又非常难,解决的办法就是临古帖。临帖如不得法,一不留意,仍然还是自由体。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加大临帖的力度,下决心改变任笔为体的不良习惯。

  古人云:“少则得,少则获。"孔子弹琴三日不变,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效仿。从一点一画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好传统,夯实基本功,为创作打好基础。

  经常“三问"临创并进,这是他的又一经典总结。

  他说,在书法学习和创造中,启功先生提出“三问":“问己、问人、问墙"。张海主席也提出了三问:“自己耐得住寂寞吗?自己的精品意识强吗,自己实现超越了吗?”他二人均是书坛领袖、德艺双馨。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和思想境界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应经常对照“三问”,不断督促、检查、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使书法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临帖是为了创作,从临到创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他认为,创作应根据学书时间的长短分两个层次,学书时间短的同志应多临帖少创作,比例应是九比一。等到临帖达到六分形似后,方可临创并进。刚开始创作时,把所创作的内容(字),从帖中一一找出,帖中没有的字采取偏旁部首组合。创作前先临帖,把临帖时的用笔用墨以及书写感觉,用到创作中去。这样循环反复,逐渐过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