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和专车“互看不顺眼” 乘客:谁舒适选谁

17.07.2015  12:45


摩的大哥载着小姑娘飞奔而去,躲在暗处的专车不吭不哈,钱都转到银行卡上了。出租车生气了:“最烦你专车了,能不能别搁这乱了。”专车说:“你当老大习惯了,恨不得街上就你自己跑。

虽说影响出租车生意的原因很多,但专车和出租车的矛盾最突出。这也让人们聚焦到出租车和专车之争上。出租车和专车顶牛,为啥互相看不顺眼?咱今天就打开天窗说亮话,隔空来辩一辩。

□东方今报记者 赵丹 付雨涵/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

的哥喊话专车:

你这小“黑户”凭啥抢我的生意

【法制派】

没有营运资格,你凭啥拉客抢市场?

专车是不是黑车,是否属于非法营运?这一直是出租车和专车两方争论的焦点。

的哥老张对此颇多意见,“从事营运的车辆必须有营运证,没有就是违法,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和出租车是不是垄断市场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面对出租车司机的指责,专车司机黄师傅也有话说。“我确实没有营运资格证,你要说我非法营运,我只能说,专车打的是政策擦边球。”说白了,一些打车软件运营企业,利用监管法规的漏洞,将加盟车辆挂靠在租赁公司,通过打车软件平台,将车辆和司机合在一起,从事出租运营。出租车生意不好,不能都赖在专车头上。“摩的、三轮车、黑车等多了去了。

黄师傅还想给出租车司机提出忠告,“多从自身找点原因吧。”黄师傅不止一次听到出租车拒载、挑肥拣瘦等差评,认为出租车客源流失,摩的、专车的出现,那是迟早的事儿,“互联网时代,咱就比速度和服务质量,人家乘客就认这个。

对此,的哥吴师傅非常不认同,“市场是需要规范经营的,受欢迎是其中一面,但不是唯一真理。”吴师傅有些担忧,若不对专车市场进行管制,任其发展,不仅出租行业低迷,以后市民出行也会面临混乱不堪的局面。

【管理派】

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监管,乘客权益咋保障?

郑州目前出租车总量是10608辆,而据不完全统计,兼专职的专车也有上万辆。安全性如何,是否缺乏监管也是争论的焦点。

为弄清如何申请加入专车服务,的哥老吴试过一次。“我在手机上下了两个打车软件,把身份证、驾驶证、行车证、私家车的全套手续等信息注册上,就妥了,并没有传说中需提供三年无犯罪记录证明、参加培训等内容。”老吴说,他身边不缺乏改行做专车司机的朋友,准入门槛太低,顾客权益很难保障。

老吴还举例他如何成为出租车司机,“首先得进行至少俩月的培训,知道行业规范,合格了才能给你证明,才准许你上岗。”“郑州97%的出租车都是挂靠公司管理,运管部门直接监管公司,一旦乘客与司机之间发生纠纷,可直接反馈给运管处,你专车怎么办?”老吴说,专车又没有发票,怎么投诉?

做专车司机7个月的周师傅坦言,他还没有遇到过乘客索要发票的行为。“本来就是新兴事物,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不可能有发票。”但对顾客权益保护,周师傅认为,专车的监管,绝对不会比运管处松。

周师傅说,手机打车软件对专车司机的约束力很强。比如,谁要是接了单却不拉客,除非乘客取消,不然会被封号3~7天,让你无法再接单。另外,若和乘客出现争执,乘客可直接打客户端的客服电话,如果情况属实,公司也会封号、扣账或取消资格。真金白银地扣钱真的特别灵,都是出来挣钱的,谁会为了那二三十块钱去犯错误?

【技术派】

路都认不全

能当好司机吗?

在的姐王女士看来,在哪行混就得有哪行的基本素质。“做饭得有油盐酱醋,种花得有铲子耙子,你开车不认路,能当好司机吗?

嘿!这话让专车司机海师傅听到不开心啦。海师傅辩论,当司机不认路,搁以前确实是不行,但是现在有了万能的互联网,还愁不认路?海师傅拿出两部手机,指着手机里的导航系统说,他下载的手机软件自带地图功能,能精确到小区的前后门。另外,车上装的也有导航,跑到地方那是分分钟的事儿,还怕自己手握方向盘,跑偏了?

我不敢说地图功能是万能的,但至少用导航是很方便快捷的,城市建设快,出租车司机也不可能对所有道路都很熟吧?”海师傅笑言。

【营销派】

不是免单就是优惠券,你让出租车怎么办?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在专车这一行,有时能免费乘车也是事实。“我一趟活儿挣个十元八元,怎么补贴?补贴也轮不到我们来做啊。”的姐刘女士吐槽。

免单和优惠券是推广软件做的,让利乘客,吸引乘客,但并不是长久之策。”专车司机海先生辩解,补贴乘客只是短期现象,不符合市场规律,早晚都会回归正常。他觉得专车价格略贵于出租车,一般情况下,有急事或者有优惠券的年轻人才会去坐,其他情况大部分还都是出租车的天下。

专车喊话的哥:

市场活跃需要竞争,你有我的服务走心吗?

【论服务】

乘客满意度

是检验优劣的标准

在专车季师傅看来,没有比乘客的满意度更能检验一个新生事物是否合理了。“我们车况好,服务周到,也不会在车内当着乘客骂骂咧咧,一切从乘客的角度出发,你出租能做到吗?

说到专车引以为傲的服务问题,作为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一员,的哥赵师傅表示对这个现实很无奈。赵师傅说,郑州市出租车外包现象普遍,有些人将出租车外包,自己每月固定收取承包费用,生活过得风生水起。而对于约定承包人来讲,在规定时间内多拉活挣钱才是重点,自然不会特别考虑车体整洁、服务等问题。这也是为何有些司机挑活的原因之一。“自己的车和包别人的车,车内环境绝对两个样。”赵师傅坦言。

同时他也觉得,出租车师傅每天一睁眼,就得先想着每天100元到150元的“份子钱”,现在行情又不好,哪还有心思点头哈腰关门递水,“要是月挣两万,我情愿每天给乘客买可乐。

而对拒载、拼客行为,赵师傅用亲身经历来说实情。他和一伙计包车干,赵师傅跑白班,一般到下午四五点钟,就该考虑加气、交班的问题。每当这时,他只能拉顺路的客人,不顺路的只能说声不好意思。“不是拒载不想拉,实在是没法拉。但拼车只能说是个别司机行为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处境艰难吧。

【论挑活】

我们对顾客忠诚,下雨天你们跑哪了?

下雨天打不到出租车,是很多乘客的投诉之一。专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下雨天打不到车的情况。“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接单。这才是对顾客的忠诚。”专车司机邹师傅说。

专车没啥费用,又不用每天在街上遛活,挣的全都是自己的。出租车司机每天挣的前200元都是为别人在打工,能比吗?”的哥老王给邹师傅算笔账,每天150元份子钱,80元加气钱,20元吃饭,每天干10小时,每个小时就得挣够25元才回本。下雨天堵车,3分20秒跳一元,一个小时才18元,“下着雨,跑车就是亏本,你说我们会干吗?”让老王更来气的还有,专车动不动就来个免单或者优惠券,这明摆让利吸引乘客,这点出租车真是没法比。

【论心态】

发展是大趋势,抱怨不如改变

互联网的冲击就是这么的厉害,这个平台为那些闲置的资源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出租车市场真的需要自身改变,不仅提升服务空间,还要提升跑车方式。”专车司机周师傅说,他身边也有一些从出租车转行到专车的,虽然现在还是灰色地带,但他相信会有合法的一天。

改变是必需的,但是我不能接受私家车接入软件系统,进行拉客。这对出租车是绝对不公平的。”的哥老吴说。

【论发展】

市场那么大,万辆出租车能垄断?

采访中,多位专车司机直言,出租车垄断市场几十年,一统江湖的地位应该变变了。

刚跑专车的马师傅进入这行业时,仔细研究了出租车的情况。郑州近些年只增加了一辆出租车,这让马师傅觉得不可思议。在他看来,郑州“腰身”越来越粗,都建设到五环了,“你出租车能把得过来吗?

的哥王师傅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郑州多年来只增加一辆出租车,自有管控运力的原因。“生意已经不好做了,再放开经营权,抢饭碗的更多了,让大家怎么活啊?

专车司机郑师傅称,专车为何一推出来就受欢迎,真的和出租车拒载现象有关。久而久之,就让乘客觉得出租车难打,对出租车一提就来气。郑师傅称,自己有次打出租车到郑州火车站送亲戚,司机一听去火车站,一直建议郑师傅一行坐公交。好说歹说司机同意载客,结果把他们放到了二七广场,愣是不去火车站。无奈,他们只能付了车费又走了一站路到火车站。

乘客:

谁舒适快捷

我选谁

管它是不是

拉砖的车

出租车和专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乘客是怎么看待专车和出租车?

受访的市民大都表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谁的服务好,价格相对便宜,谁就更受欢迎。

受访者普遍对专车的舒适、快捷比较有好感。市民孙女士乘过多次专车。“第一次坐专车,碰到司机问我要不要喝水,我给惊住了。”孙女士说这点最让她惊喜。市民李女士则表示,最接受不了出租车司机抽烟、大声讲电台,有时甚至爆粗口。这些不文明行为乘专车时从未碰到。一位不具名的女士直言,只要服务好,方便乘车,车主是否非法营运对她来说无所谓。

郑州市民刘玉则对专车有不同看法。“你永远不知道为你领航的人,是一个黑车司机,还是一个飙车狂。缺少市场监管,没有行业标准,如果专车行业得不到规范,吃亏的早晚是乘客。”刘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