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会议引热议 P2P准入门槛和杠杆管理是否合理
近日有消息称,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召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几个P2P主要地区的省金融办、行业协会召开有关P2P监管细则讨论的闭门会议。会上,银监会普惠金融部抛出诸多监管观点,有消息透露,银监会拟对P2P行业制定3000万注册资本的准入门槛和10倍资金杠杆管理。
此消息一出,等待监管政策已久的P2P行业立即炸开了锅,对流传的监管细则作出各种解读、议论和质疑。
3000万准入门槛能否过滤实力不足的小平台?
由于此前P2P行业一直没有准入门槛,一些心怀不轨的入场者仅需购买一套模板就能上线圈钱,导致问题平台频发,行业乱象不断。因此,银监会提出设定3000万注册资本的准入门槛,其目的是限制实力不足的小平台和心怀不轨的诈骗平台,有不少人为此拍手叫好。
但更多的人认为,银监会的这一想法出发点虽好,可实际效果恐怕不会明显。因为注册资本并不等于实缴资本,无法准确反映平台实力,以注册资本作为淘汰门槛,实际上并不合理。
此外,也有人认为,政府一向主张对互联网进行适度监管,然而此次3000万的门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行业发展,这与监管思路不符,建议银监会将门槛下调至1000万左右,或许更为合理。
10倍杠杆限制是否符合P2P信息中介的定位?
何为杠杆?对于P2P行业来讲,可以理解为平台待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的比。待收资本可以反映出平台业务量的大小,注册资本则反映平台的债偿能力,因此杠杆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平台业务量的大小,平台如果要扩大业务量,在既定的杠杆限制标准下,必须增加注册资本,才能完成业务量的扩大。总体来说,杠杆管理能有效控制平台资金风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台的发展,对行业来说有利也有弊。
但业内人士很快就发现了这其中的另一个问题:此前银监会一直强调P2P应恢复信息中介的本质,既然P2P平台只是信息中介,又何须控制业务量以防范资金风险呢?这样做不是等于做了信用中介该做的事吗?
这点也正是业界对于10倍杠杆管理最大的争议和质疑,基于与P2P定位的矛盾,有人甚至认为杠杆管理最终将无法实现。
杀伤力大,同时满足两条红线的平台不足3成
在网贷之家已统计到的242家平台中,能够达到3000万准入门槛且符合10倍杠杆限制的平台仅有72家,合格率还不到3成。
跨越红线的平台中,不乏老平台和大平台,例如,运营时间将近4年的老平台翼龙贷,注册资本仅100万,资金杠杆高达3000多倍;爱投资注册资本500万,资金杠杆700多倍;有利网注册资本1700万,资金杠杆200多倍……如此看来,若这两条监管细则真要落地,其杀伤力还是非常大的。
“目前P2P平台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现阶段对P2P实行杠杆管理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杠杆”的理解上,也要注意区别,信用中介的杠杆主要针对资金池的流动性风险,而信息中介的杠杆更多是针对风险控制能力。所以在现阶段,平台还是要适当控制业务量,确保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第三方债权交易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有融网的相关负责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据悉,有融网隶属于浙江信有诚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实缴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并由浙江小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整体运营(实缴注册资本5000万)。由于有融网对平台业务量有合理的控制,目前待收资本仅有1440万左右,按运营平台的5000万注册资本来算,有融网平台的杠杆仅有0.28倍,远低于10倍杠杆限制的标准, 因此有融网并不担心细则实施与否。
尽管业界议论纷纷,但据与会人士透露,监管细则目前还属于征求意见阶段,很多条款的表述也留有较大的余地,将在会上继续探讨,并不表示已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