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向农机综合服务商转型
经历前期全国性的扩张之后,国内农机流通业唯一上市公司吉峰农机(行情 股吧 买卖点)正进行战略调整,以期在农机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抢占先机。近日,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坚定看好农机行业发展前景,目前正在进行战略调整,加强农机旗舰店建设,提高工程机械板块风险管控,并计划成立农机产业整合基金(行情 专区),适时延伸产业链,向农机综合服务商转型。
看好农机行业发展前景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农机行业发展前景?
王新明:我们坚定看好农业的发展。农机业绝对不是可要不可要,这是由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所决定的。如果说很多70后在农业生产时可以不用农机,但80后离不开农机生产。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加快,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公司上市之初,中国农机化水平不足50%,2013年逐步上升到近60%。纵观国外农机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机化水平已高达95%以上,中国也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农机化水平达到70%。业界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农机业将进入提速赶超阶段,农机业步入黄金发展期。
中国证券报:公司近年来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新明:主要受工程机械业务拖累。2009年上市后,公司希望在主业相关领域拓展新业务,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2010年以新设整合的方式进入工程机械领域。当时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由于厂商过于强势,导致下游普遍采取了激进的销售策略。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影响,工程机械需求严重下滑,行业风声鹤唳,公司随即加强风控、适度收缩等措施规避风险,但仍然拖累主业。不过,经过近几年的消化,工程机械板块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小。公司认为,工程机械业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一些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差的流通企业已经被迫出局,有利于大品牌、实力强、服务好的流通企业发展。
向农机综合服务商转型
中国证券报:农机补贴模式变化对公司有何影响?
王新明:从2011年开始,国内局部地区开始试点“全额购机”模式(即“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2014年全国基本全面推行全额购机。这种模式下,尽管农民选购机具的自主权更大,与经销商议价能力将会增强。但由于农民筹资压力增大,而与之配套的信贷政策匮乏,短期会降低农民购机积极性,影响公司销售。但长期来看,“差额购机”政策下,公司需代位垫资,资金压力较大,新的模式将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和资金成本,对公司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看,该政策的推行,预计将利好于行业和企业,利大于弊,对公司农机经营收入与费用结构会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
事实上,针对新的政策,公司也积极做出了调整,大力开拓合作社市场,同时探索农村金融,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深度开发国内中高端产品市场,提高客户黏度,促进公司农机产品销售。
中国证券报:公司未来如何定位?
王新明: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农民在购买农机时普遍面临选择难、服务难等问题。由于农机流通商良莠不齐,农民不知道到哪儿购买农机、买何种农机、买了之后坏掉了到哪儿维修。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服务”。公司将以服务为切入口,全面向农机服务商、平台商转型。今年,公司将加大旗舰店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聚集一大批优质的农机产品、配件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农民购买农机“上哪儿买、买什么”的难题。同时,公司设立了24小时服务电话、开辟了“吉峰易购”电商平台,为专业化客户、组织化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通过吉峰农机223家直营店和2500多家代理经销店,为客户提供“更近、更好、更省”的服务。
适时介入产业链整合
中国证券报:目前,国内一些中高端农机市场基本为国外品牌占据,公司有无向上游产业延伸的计划?
王新明:我们对产业链延伸较为谨慎,但若有好的机会,公司会适时介入。中国农机制造业起步较晚,国内制造厂家一窝蜂生产主机,同质化竞争激烈。以微耕机为例,仅川渝地区,就有300余家生产厂家,产能严重过剩,单台产品利润趋于零。但另一面,农机领域一些真正核心的细分市场却少有厂家涉足。客观上,这与当前农机制造产学研严重脱节、农机制造能力弱有关;但另一方面,未来10-15年,中国特色农机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倘若中国农机企业不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国内农机市场必然被外资占据。
因此,我们有意尝试成立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农机产业整合基金、转型基金,整合农机研发与轻型化制造资源,以此进行产业链延伸,通过大流通引领大制造,促进中国农机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