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西"农家乐"被回乡农民工变“商家乐”

04.08.2015  15:30

外地开发商在建始县花坪镇小西湖村购地建造的大酒店,内有可容纳300多人的大小会议室。资本进村,大兴土木,究竟是“商家乐”,还是“农家乐”?

建始县花坪镇的毁林还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国家“村村通公路”的大力推进,不少地方以扶贫方式鼓励农家兴办“农家乐”、农家客栈,不仅活跃了市场,也为扶贫、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不小作用。

由农家自办自产自销、“吃、住”一体的农家客栈吸引了大量城市消费者,尤其是行动自如的老人前来休闲度假。然而,最近一些地区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却变了味儿。

农家客栈渐成互惠型老年产业

众所周知,由于当今空巢老人特别多,且大多数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去“农家乐”住上一段时间,老人们相聚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不寂寞,因而这种“农家乐”、农家客栈很受老人的欢迎。

就拿湖北鄂西山区神农架、恩施、监利、五峰、罗田等地的“农家乐”来说。前几年,那一带一直是湖北境内及周边省市退休老人夏季避暑的好去处,费用不高,吃的是农家菜清淡可口,住的是稍经改造后的客房,不奢华且卫生好。每月1200元至1600元不等的包吃住费用对于农家不算少,对于老人来说却并不比住在自家费用高。不少低龄老人还带着放暑假的孙儿去到那里参与农家采茶摘果,乐在其中。一些有专业特长的老人还带去了现代农业生态科技治病防病环保等科普常识。前年,一位姓汪的退休教授在恩施市避暑期间,教农户利用苞谷杆制作沼气和生物肥料使当地农户受益匪浅;去年,一位姓罗的退休医生,他所入住的农家几乎成了临时诊所,令当地农户至今难忘……与此同时,“农家乐”的兴旺和脱贫效果也吸引了不少农民工回家创业,使荒芜的土地又重获生机。许多农家经过几年积累逐步盖起了三四层楼的新客房,有的还添置了农机具和小货车跑运输,即便淡季也不影响家庭收入。因此这种“农家乐”被视为互惠型“老年产业”,不仅为扶贫、缩小城乡差别发挥了互惠作用,而且还为激活我国老年产业的社会供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有些农家客栈损害乡村和谐

今年入夏之际,为避免小区老人盲目出行,我们几位“老人互助志愿者”先行去湖北鄂西一带踩点。不料,发现一些地区有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变了味:有的不注重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却哄抬入住价格;有的弃农经商,把自留地、茶园、林地毁了改建为酒店宾馆;有的村庄以“发展经济”为由出卖集体土地兴办非农游乐项目、大造“神化”景点乱收费,老年证无效;有的在“农家乐”边上建造村佛村寺设圈套强拉人看手相、捐百元一束的香火钱……经私下打听才知缘由,神农架一带是由当地餐饮行业协会出面强行要求统一涨价的(价格从原来的每月1300元涨到3300元),不听就不准开业。恩施市一带不少做法是当地村干部的主意,还说“不动脑筋哪有大钱赚?”当我们踩点到建始县一带时,上述情况竟也大同小异。一位姓黄的“农家乐”老板忧心忡忡地说:“虽说统一口径抬价后没有了竞争,入住率大减收入不会减,但有违‘薄利多销’古训。”他指着不远处山坡农舍说:“那里还有许多农家因道路不通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农民工回乡后,竟把“农家乐”变成了赌场,只接纳熟识的人,拒绝其他人。一位李姓老农捶胸跳脚道:“还不如别回来!”

农家客栈要防止毁农行为

通过这次踩点,我们深切感受到:随着我国老年产业的逐步发展,“农家乐”异军突起,城市反哺农村,既缩小了城乡差距,又造福一方农民, 其功劳之大绝不亚于其他方式的旅游业,但不能不看到在个别地方存在失查问题。

要让“农家乐”、农家客栈真正乐起来,我们希望各地主管部门在重视兴办“农家乐”的同时,不要把它完全等同于旅游业,不要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首先必须坚决制止毁农行为,谨防偏离“农家乐”主旨而追求走“高端”,帮助农家在改善服务设施及质量上下功夫,以“质优价廉,薄利多销”方式满足大众需求,把“农家乐”办得像家有乐才好。其次,在严禁“会议旅游”公款吃喝的高压态势下,应防止不良风气向建豪华“农家乐”转移, 对于某些日渐萧条的“度假村”以及占用农地建成的大型宾馆酒店可依法回购改为国有性质的乡村养老院,用以填补农村养老设施严重欠缺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最好能把“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老年产业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加以规范,以避免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把“农家乐”办变味。还可把这种新兴老年产业模式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成全国候鸟式“异地养老联盟”,互促互补互利互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激活我国老年产业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