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现代农业被热议

02.02.2015  12:33


      提价“天花板”、成本“地板”、两道“紧箍咒”……这些农业“热词”,引发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生态和资源约束加剧……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新挑战,现代农业大省建设进程中,如何让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尽早变为现实?

  稳粮食“王牌”不能丢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保粮食首先要确保粮食种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省人大代表、舞阳县县长宋耀生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将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快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形成对耕地的长效保护机制。

  在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看来,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为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我省将深化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适应新形势下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学科集群。

  省人大代表、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珍提出:“产粮大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何时才能走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怪圈?”今年两会,她和其他几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增加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的议案》。议案中说,有“豫北粮仓”美誉的滑县,去年粮食总产143.54万吨,连续23年居全省各县首位。为此,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承担了过多的粮食生产和储藏成本,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一些发展机遇。

  “建议发改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资金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产粮大县予以倾斜,切实解决其财政困难,解除地方政府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调动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多打粮食、多做贡献。”赵秀珍说。

  转方式“品牌”树形象

  “品牌是竞争力,品牌是效益。”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认为,农业大省河南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领先一步,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事实上,人们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也为创造农业品牌提供了机遇。“永达之所以能保持全省肉类出口领先地位,就是先人一步实现由‘原字号’向‘深加工’转变,由‘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省人大代表、河南永达食业集团董事长冯永山表示,“用现代化装备农业提高生产效率,用高标准要求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

  奔小康“短板”待补齐

  “农村是祖宗的根,捧着‘金饭碗’,坐拥垃圾山,这不是小康社会。”省人大代表、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第一支部书记卢一明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并重,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希望能加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使更多村庄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省人大代表、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家富表示,破除这一长期积累的“顽疾”,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

  此外,曹家富还建议,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流转土地确权登记步伐,不断扩大农村企业、农民和农户的可抵押物范围,逐步把农村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


作者:河南日报 记者 杜君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