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30.06.2014  12:31
      核心提示 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第一次变革,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可以说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变革,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无论播种、收获,还是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市快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业生产再度焕发了勃勃生机——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7元;而2014年,我市的夏粮生产更是实现了“十一连增”。

  目前,全市注册的合作社达1463家,成员出资总额11.6亿元,入社成员6.1万人,带动17.8万农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6家,市级示范社145家,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格局。

  站在新一轮改革起点,农业再次被赋予历史重任。

  中国的改革最早始于农村,其标志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如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红利”已经触摸到了“天花板”。从生产关系层面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直接关乎“新四化”目标的实现。如何破解“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瓶颈,成为当前各项工作重中之重。

  正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市快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业生产再度焕发了勃勃生机。无论播种、收获,还是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功不可没。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7元;而2014年,我市的夏粮生产更是实现了“十一连增”。

  近年来,我市依托特色农业和传统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工作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63家,成员出资总额11.6亿元,入社成员6.1万人,带动17.8万农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6家,市级示范社145家。

  市农业局局长唐成告诉记者,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第一次变革,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可以说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变革,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儿作战”

  6月的许昌大地,麦香四溢。6月5日,记者在禹州市褚河镇化庄村一麦收现场看到,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浪中穿梭,不断“吐”出金灿灿的麦粒,小麦很快堆得像小山似的。

  正在作业的农机手李会宾说:“俺加入禹州市福田农机合作社后抱团儿作业,跑市场、搞维修、做后勤,各负其责,分工很细,俺只管收麦,其他啥心也不用操,很轻松。”

  谈起加入合作社的好处,李会宾说,去年麦收,由于收割机增多,竞争激烈,他由过去别人请着割,变成了找别人割,要不然机器就“吃不饱”。可出门联系活儿,别人都有农机合作社的硬牌子,是“集团军”,自己却是“散兵游勇”,接不住大活儿。看到别人加入合作社都尝到了甜头,他也不甘落后,入社后不仅收当地的麦子,还和其他农机手一路北上,收入大增。

  众所周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在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同样,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化大型农机具。我国农业长期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分散,阻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大型农机作业,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今年麦收期间,我市197家农机合作社利用机械多、联系广、技术强、服务好的优势,全力以赴投入农机生产,承担了全市1/3以上的机收作业任务,在机收会战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三夏”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全市农机合作社还联系引进联合收割机1000多台,加上自有的1548台小麦收割机,高峰期日作业量近30万亩,大大缩短了麦收时间。

  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如虎添翼。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合作组织,让松散的农户连接大市场,将小农经济提升为大农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均沾,架起农民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让农户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从而实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道路。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

  “没有合作社前,由于农户不知市场行情变化,经常发生中间环节压价,损害农户利益的事。现在合作社将化肥和种子一起送到俺们的手中,不加任何费用,按整车批发价和俺们结算,收获的小麦种子价格还按照高于市场价格来收购。”这几年,农民魏东民深切体会到了成为合作社会员的好处。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魏东民说的合作社是许昌惠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位于许昌县张潘镇,成立于2010年,现有276位社员入股,拥有联合收割机30台,拖拉机36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机17台,各种配套农机具共400台(套),其他各类设备共150多台(套),是全省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

  在种植粮食上,这家合作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这既大大降低社员的成本,又实现了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该合作社理事长王运来告诉记者,他们以服务周边群众为主,包括许昌县的将官池镇、五女店镇、陈曹乡,以及鄢陵县、临颍县等地。今年他们已经与五女店镇的9个村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提供收割、播种、植保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服务。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产业经营的一体化。由此看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土地流转、转变传统土地耕作经营方式的同时,必须让农民把握住开启新型农业现代化大门的另一把“金钥匙”——走专业合作之路。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问题,能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各环节连接起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把加工和销售中增值的收益返还一部分给农民,使农民收入有效增加。

  市农机局局长陈宏敏认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一步增强农民整体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改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由懂技术善管理的少数人经营,使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一方面实现了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把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安心离乡离土,务工经商,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种地农民”到“职业农民”

  对于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许昌县农民王永奇说:“我理解的‘职业’是不光干这一行,还得精这一行,能当种地的老板。”

  3年前,王永奇和一些农村年轻人一样只是种地农民。现在,他不光流转了150亩土地,还成了村里的农技专家。这套“本事”,是王永奇从许昌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学来的。和他一起参加学习的,还有县里的199名学员。

  去年10月,许昌县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认定国家级试点县,这对于获得认证证书的农民来说,“农民”这个词语将不再是户口簿上的身份,而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种职业。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举措,而且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怎么方便就怎么开展,将他们培训成为农业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许昌县农业局负责人说,通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将享受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带动更多农民走上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我们到山东学习番茄无土栽培技术时,看到他们的大棚一亩地一年能赚9万多元,远高于咱们的亩收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许昌县陈曹乡农民尚开伟说,他现在已承包100亩土地种蔬菜,新建20亩塑料大棚栽培生姜、番茄等,并带动周围7户农民种植蔬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要充分发挥现代投入要素的作用,必须有两个重要条件:相配套的农业制度,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职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列举了三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培养认定职业农民,让农民不再是只知埋头苦干的“老实人”,而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职场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增产增收,并带动新一代农民扎根、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三农”中国梦。

  市农业局副局长韩永照认为,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事关现代农业的发展、事关农村的繁荣和稳定。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上舍得花钱,下大力气培育了一批高素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

  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能够不依赖政府独立组织农民合作的“农村能人”,使当代农民切实承担起合作发展、建设美好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从“为民服务”到“品牌服务”

  “有了合众农机合作社的贴心服务,俺的10多亩地小麦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就收割完了,真是省时又省力。”看着收获的金灿灿的麦子,襄城县农民冯军笑得合不拢嘴。

  冯军是丁营乡冯庄村村民,两个孩子常年都在外打工。往年,一到“三夏”生产时节,孩子们都从外地赶回来帮着他收庄稼,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去年与村里的农机合作社签订作业合同后,他觉得合作社服务很贴心,比孩子们回家帮忙还省心、省力、省钱。

  襄城县合众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冯铁桶告诉记者,目前,该合作社的10多台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已完成机收、机播作业面积上万亩。“我们合作社是为农户提供贴心服务的,为外出打工的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目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在外打工挣钱。”

  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潮流愈演愈烈以及农村种田观念的转变,农机在农村逐渐推广开来,补充了劳动力的不足,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农机日益增多的趋势下,一些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

  专家们曾算过一笔账,同样500公顷土地,原始农业只能养活50人,传统农业养活1000人,现代农业可以养活5000人。农业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农业科技的充分运用,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是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最为重要的因素。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我市坚持“政府引导,乡村组织,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扶持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鼓励资金大户和技术大户联合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襄城县绿之洲果蔬专业合作社所在地的尚庄村,地处偏僻,以前以种植麦、豆、玉米为主,人均年收入79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目前,该合作社发展社员185户,种植面积达3000亩,全村人均收入1.3万元。2009年,该合作社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示范社;2011年尚庄村也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唐成介绍,根据2007年7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规定,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可以以合作社法人资格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技术的出技术,优势互补,自愿“拧”到一起创大业。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已不再是一种新鲜事物,更多的农民先行一步加入了合作社,尝到了当社员的甜头。

  一叶知春,农业现代化并非明日黄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不但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企农一体化,更为农业发展迈向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时代打下了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