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

10.09.2014  12:46
              内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绿色产业示范园区”。该县的马山口镇、桃溪镇跻身省级生态镇之列,余关村、郑湾村、红庙村先后斩获省级美丽乡村荣誉,鱼贯口村、曹营村、罗沟村、黄楝村等13个村获评省级生态村。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内乡的农村环境建设工作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依托,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手段,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培育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为目标,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规划先行绘就

              在余关乡采访生态村创建情况,乡长石天军首先拿给记者看的是黄楝村省级生态村申报材料,生态村实施方案、建设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文明建设村规民约等规划材料、生态村创建技术报告、生态产业图片等,装订成整齐的册子,不细看还以为是装帧精美的图书。石天军介绍,立足实际规划先行是创建生态村的前提。

              自1996年来,为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内乡县先后编制了《内乡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内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乡县生态功能区划》、《内乡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内乡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内乡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内乡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内乡县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生态保护规划》,对农村生态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县乡两级成立了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建设责任制,严格目标奖惩,紧扣生态村建设标准,强力组织实施。

              生态村的创建,要求各村编制并实施村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针对各项指标提出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规划之外,生态村建设围绕“村庄布局显山露水,道路建设依山傍水,资源利用保山护水”的建设原则,大力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和建设,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巷道净化的“三化”要求,通过道路建设,带动“通电、通话、通广播电视、通宽带”,通过小游园建设,带动“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小花园”建设,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全县累计硬化村组道路180多公里,改造村部大院36处,建敬老院22家,卫生室42处,便民超市88个,休闲健身广场45处,路灯配套安装397盏,建设小游园23个,建设小型垃圾堆放场30余处。这些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新村,道路硬化,楼房成排,绿树掩映,风光宜人。

              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按照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原则,内乡县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大力推广“山域配置型、循环养殖型、生态经济型、综合利用型、立体种植型、集约生产型”等生态发展模式,在全县100多个行政村进行生态经济建设试点。

              在浅山丘陵区按照“松栎封顶、果树缠腰、龙须护砀、粮田铺底”的要求,在土层较浅的地方营造松、栎、洋槐等用材林;在土层较厚的地方沿等高线抽槽整地,发展油桃、板栗、柑橘等果树;在砀子、路边发展龙须草,从山上到山下实现立体化绿化。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林网建设,进行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生物肥和生物农药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同时进行养殖废水综合利用,解决面源污染。目前,已初步形成“中山陡坡林草化、低山缓坡梯田化、沟坝阳湾果园化、沿河川滩田园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农业生产生态化”的良好态势。

              农村环境因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为了对农村环境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保护和管理,内乡县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功能区划分为契机,将该县划分为七大生态功能区。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宝天曼保护区和湍河湿地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区、水源涵养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区,根据各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分区保护规划。在秸秆禁烧重点监控区,组织执法人员与乡镇结合,疏堵兼顾,重点监控,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青贮、回收等有效措施,确保监控区内不着一次火、不见一堆灰。在畜禽禁养区内,严禁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经投产的养殖场分批次退出该区域。在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严禁新上涉水项目,严查“十五小土”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确保汇水区水质安全。这些区域的划分,为生态环境管理分清了类别,明确了重点,为农村生态环保执法奠定了基础。

              梯次推进成效初现

              在桃溪镇,镇长雷景周特意把我们带到桃溪村西南边山谷深处的垃圾填埋场,虽然正在建设的垃圾填埋场毫无美感可言,但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对这个乡镇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位于内乡、淅川交界处的桃溪镇是一个半山区乡镇,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汇水区,垃圾填埋场开建之前,该镇已经建设了标准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并配套铺设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桃溪村更是先行先试,运用生物技术和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达到排放要求。

              内乡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汇水区的桃溪首当其冲,通过几年来的持续改进,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根据规划,到2015年,内乡基本遏制农村生态破坏趋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恢复率大幅度提高;生态建设全面收到实效,在全县农村基本实现山川秀美,林茂粮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局面。

              根据规划,相关乡镇着重开展六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净化河流源头,清洁饮用水源等工作。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以沼气为主的能源体系,发展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项目。三是严格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提高畜禽粪便处理率,减少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四是加大对乡镇企业的监管,促使企业走清洁化生产的道路。五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形成产业规模,降低现有农业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污染。六是大力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美化城乡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了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内乡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推广配方肥、生物肥、低残留广谱高效农药、生物农药。瓦亭辣椒、赤眉油桃、杨沟蜜橘等无公害品牌叫响全国。

              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村庄是推动和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内乡县在开展生态村创建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生态立镇”的原则,在全县积极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工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