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N”:内乡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26.08.2016  09:34
      一系列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两个创新产业的全覆盖,外加一批特色产业的百花齐放,让内乡的产业扶贫之路走得格外稳健。2016年,至少让30%的贫困人口脱贫,这是该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决心和承诺,也是对贫困群众的担当和情怀。

        “扶贫就是要让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因此发展产业是实现真脱贫的核心,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谈到产业扶贫,内乡县县长杨曙光深有感触地说。

        1、支柱产业不能丢

        每当收获季节,走进内乡,随处可见沉甸甸的核桃挂满枝头,点缀于山川田野、沟壑山岭。核桃是内乡县多年来形成的优势产业,内乡多浅山、丘陵地带,种植粮食产量低,但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恰好适宜核桃生长,该县因地制宜在余关、赤眉、赵店等乡镇大力实施优质核桃基地建设工程,并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该县核桃种植面积近11万亩,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这条绿色致富大道。

        据介绍,在这里一家龙头企业种植一亩核桃需要投入600元,其中土地流转费用400元左右,将转化为农民收入,另外大约200元浇水、除草等劳务性支出,也为农民提供了打工挣钱的机会。

        在余关镇子育村的核桃基地,其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基地可产核桃青果300多万斤,忙时季节用工可达1000余人,目前已与181名贫困人口签订务工合同,保证年务工180天以上,年可得务工性收入7200元以上。同时,还将挂果的核桃树优先承包给贫困户管理,实现贫困户收入的稳定增长。

        内乡的农业支柱产业还包括烟叶、油桃、茶叶等,多年的种植、经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此次脱贫攻坚战役中,它们还将持续发挥力量,带动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因此,内乡在全县积极构建“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十万亩茶叶、十万亩烟叶”的“四个十万亩”大产业格局,以此为依托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同时,发展传统种植产业的收益是多方面的,不仅盘活了土地,壮大了企业,也让浅山区贫困户鼓了腰包、脱了贫,而且保护了生态,涵养了水源,实现了多赢。

        2、创新两个全覆盖

        走进余关镇黄楝村村部,屋顶、阅报栏、公共走廊随处可见光伏发电板。这是内乡县引进的光伏扶贫项目。该项目依托县政府成立的内乡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司融资,通过“公司+支部+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对村部、广场、学校、卫生室、牛棚等集体公共设施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出售,每10平方米可安装1千瓦的光伏板,年发电量1200度,每度电0.98元,产生效益近1200元,每户贫困户可配置6千瓦光伏板,成本近5万元,年发电收益7200元,除去各种费用,每户贫困户一年可得到3000元的分成。目前,余关镇黄楝村作为首批试点,在村部屋顶和广场已建成18000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顺利通过了技术部门验收并网发电,现日均效益达百余元。这一项目将平等普惠至每个贫困家庭,持续25年,每年为贫困家庭带来不低于3000元的收益。

        另一个覆盖所有贫困户的是养殖项目。该项目依托牧原公司、春牧公司、宏牧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运用金融贷款和再贷款资金,建立完善的运作模式,实施养殖业对全县13600余户贫困户的全覆盖,使每个贫困户每年最低增收3200元。拿养牛来说,该县重点依托养牛公司,探索实施了“公司+基层组织+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的养牛扶贫模式,由公司统一为贫困户搭建牛棚、供养种牛(5~10头)、配发饲料、用药防疫、技术培训、收回销售,实行“六统一”,再由合作社跟踪服务、全程指导。公司按每头牛每月200元一次性发放给每个养牛贫困户劳务性费用;并对下放到养牛贫困户中的种牛,实行量化称重考核,每增长1公斤,给予养牛贫困户8元的奖励。据此测算,每年贫困户可增收8000元到10000元。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发展而没有条件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缺乏技术保障的问题,也解决了发展产业过程中风险防控的问题。目前,该模式正在该县余关、赤眉等乡镇推广实施,已有9个村205户贫困户养牛1025头。类似的养羊扶贫模式也正在实施。

        两个全覆盖给每个农户带来的将是每年6200元以上的收入。

        3、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创建扶贫车间、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各种产业的发展如春日百花盛开在内乡大地,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项选择合适的产业,走多样化产业扶贫路子,达到精准扶贫、持续致富效果。

        内乡县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支部+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草腐菌、金钗石斛为主的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特色经济园区。在灌涨镇魏庄村,发展的金钗石斛2万㎡,目前延伸到夏馆镇湍源等5个贫困村,建设仿野生金钗石斛基地200亩,可带动60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在灌涨镇杨集村的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记者见到了63岁的马秀云,她正在为切纸做最后的包装,谈及这份新工作,马秀云十分满意:“这个车间好,就设在村头,按件记工时间也自由,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不给子女增添负担,还能贴补家用。”

        据了解,仙鹤纸业围绕贫困村建立加工点,把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的车间搬到贫困村,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家庭负担重、走不出去务工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目前,已在农村建设切纸加工车间9个,带动全县30个贫困村3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群众还编了一首打油诗表达对扶贫车间的欢迎:“门口务工就是好,兼顾庄稼和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同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带动景区沿线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出售特色山珍、务工等形式,逐步实现脱贫;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包装推出“内乡十宝”,按照网货标准着力打造农特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带动贫困户深度参与,实现农产品上行;实施金融扶贫,在加大政府硬性投入的同时,深度对接金融机构,更多地通过金融途径来保障脱贫攻坚所需的大量资金;另外积极实施健康扶贫、智慧扶贫……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我们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凝聚各方力量,集聚多种要素,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科学布局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利用新兴产业,着力营造多个产业同步发展的百花齐放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内乡实际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说。

        “1+2+N”模式是内乡县人民在扶贫攻坚探索中的智慧结晶,目前全县35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包乡联村帮扶到户、县直各单位和县属规模以上企业选派88名第一书记、88个工作队共275名年轻优秀干部驻村开展结对帮扶。帮扶责任人针对每个贫困户和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意愿,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发力,带领全县39136名困难群众摆脱困境,走向幸福。